解析 - “机器人革命”五大特征及各国的发展近况
在全球科技创新与高端制造业的舞台上,机器人的研发、制造与应用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机器人的主要制造商及其所在国家正在加紧布局,抢占技术与市场的制高点。我国正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全盘谋划,扎实推进,迎接这一历史机遇。
“机器人革命”并非孤立的革命,而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机器对体力劳动的替代,那么当前的“机器人革命”则推动了机器对脑力劳动的替代。这不仅提升了工业生产效率,更在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工业生产方式下产品成本与多样性之间的冲突,推动了产品开发流程的转型,使工业产品的性能得到显著改善,功能更加丰富,开发周期大幅缩短。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深入发展,“机器人革命”正在引发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人的角色和地位在工业生产中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单一生产单元中对人的需求量相对下降;另一方面,随着机器复杂度的增加,对工人的技能和多领域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适应这一变革,否则将可能丧失产业竞争的主导权。
从整体上看,“机器人革命”呈现出以下显著特征:
智能化成为新一代机器人的核心特征。新一代机器人配备了传感器和人工智能,能够自动识别环境变化,减少对人的依赖。未来的无人工厂可以根据订单要求自动规划生产流程和工艺,独立完成生产。
高速网络和云存储使得机器人成为物联网的终端和节点。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工业机器人更有效地接入网络,组成更大的生产系统,多台机器人协同完成一套生产解决方案已成为可能。
第三,机器人生产成本快速下降。随着技术和工艺的日益成熟,机器人的性价比不断提高,初期投资与传统专用设备的价格差距不断缩小。机器人在精细化、柔性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方面优势显著,因此在个性化程度高、工艺流程复杂的产品制造中替代传统专用设备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率。
第四,机器人应用领域不断扩展。从最初的汽车、电子产业模块化应用,到纺织、化工、食品行业的广泛应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将覆盖整个工业领域。
“机器人革命”还引发人机关系的深刻转变。一方面,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和控制系统实现标准化和平台化,未来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端口对机器人发送指令。另一方面,人机协作完成目标成为趋势,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协作关系将进一步加强。
美国作为机器人的先驱国家,早在1962年就已开发出第一代工业机器人。受限于就业压力,其应用并未立即广泛展开。直到面临日本汽车企业的竞争威胁,美国才开始加紧制定促进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政策。如今,美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研究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技术的全面性、精确性、适应性均超过其他国家。这些技术优势与其固有的络技术优势相融合,为机器人的智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智能化为主轴,美国企业正加大新材料研发的力度,追求机器人自重与负载比的极致降低,同时加速视觉、触觉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更新,如视觉装配的精准控制和自主导航技术。随着智能制造时代的浪潮汹涌而至,美国展现出强大的逆袭潜力,有望超越日本和欧洲。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巨头如谷歌,也不甘寂寞地进军机器人领域,试图将虚拟网络能力与实体机器人的运动能力相融合,引领机器人智能化新纪元。早在2013年,谷歌通过收购多家科技公司,已在视觉系统、材料强度与结构、关节与机械臂、人机交互、移动装置等领域初步完成了智能机器人的布局。若其机器人部门持续蓬勃发展,未来谷歌不仅可进军高速增长的智能工业机器人市场,更可利用从机器人应用中获取的海量数据滋养其核心业务。
日本工业机器人产业之兴盛,离不开完备的产业体系支撑。自上世纪60年代引进美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后,日本通过持续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于1980年率先实现机器人商业化应用,至今保持着产业技术和市场竞争的优势。以发那科和安川为代表的日系工业机器人,与欧美系工业机器人形成鼎足之势。2012年,受益于汽车产业的需求激增,日本再次登顶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机器人密度达到惊人的332台/万人。
日本工业机器人的竞争优势在于其全面的配套产业体系。在控制器、传感器、减速机、伺服电机、数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方面,日本展现了卓越的技术实力,推动工业机器人向微型化、轻量化、网络化、仿人化和廉价化方向发展。日本的工业机器人产业还呈现出向服务机器人领域拓展的趋势,特别是在医疗和救灾机器人领域,以应对老龄化和自然灾害等社会问题。
日本在整个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从最初的财税投融资租赁政策,到研究与开发政策的推动,日本大力普及应用机器人技术。日本机器人工业会等组织也积极推广普及工业机器人,鼓励研究与开发,争取政策支持。进入新世纪后,日本更是将机器人产业视为高端产业,通过“21世纪机器人挑战计划”等一系列政策进行扶持。各部门也积极实施机器人相关项目,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尽管德国引进工业机器人的时间稍晚于日本,但其发展势头同样猛烈。德国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也积极带动传统产业如塑料、橡胶、冶金等的改造升级。德国在工业机器人发展的初期起到了关键作用,其后市场需求引领工业机器人向智能化、轻量化、灵活化和高能效化方向发展。德国推出的“工业4.0计划”更是推动了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发展,助力生产制造向灵活化和个性化方向转型。库卡等德国工业机器人企业在全球领先,并致力于解决使用中的高能耗问题,推动制造业的绿色升级。在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的鼎力支持下,人机互动技术和软件的研究开发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在遥远的东方,韩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早在20世纪90年代,韩国便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看到了工业机器人对于汽车和电子产业的巨大需求。通过与现代集团的紧密合作,成功引进了日本发那科的技术,并以此为基石,逐步构建起了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如今,韩国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已居全球首位,每万名工人拥有的机器人数量远超其他国家。
韩国工业机器人生产商在全球市场份额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其中现代重工更是机器人领域的佼佼者。该公司提供的机器人在汽车、电子和通信产业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尽管取得了如此多的成就,韩国在机器人技术方面仍与日本和欧洲等领先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
韩国近年来不断推出政策,大力支持第三代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从智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到智能机器人开发与普及促进法的实施,再到投入巨额资金支持机器人研究,韩国的一系列举措充分表明了对智能机器人产业的重视。
而在东方崛起的中国,虽然在某些机器人技术领域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仍面临着核心技术被发达国家控制等挑战。尽管如此,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市场空间依然巨大。随着制造业、服务业和家庭用机器人需求的不断增长,机器人应用市场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我国在系统集成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这有可能成为我国机器人产业打破国外垄断的突破口。
面对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众多的挑战,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继续提升技术的还要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和合作,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扫地机器人排行榜
- 从重达百斤价值百万,到能负载2吨,外骨骼机器
- 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态势分析
- 超拟人数字人重磅发布,讯飞智作引流数字人新
- 低空经济破局进行时:无人机末端配送常态化,
- MDN Web 文档项目引入生成式 AI 后遭到开发者广泛
- 产教融合 校企联动 GCVC大会技术与教育论坛成功
- 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最新观察
- 三菱电机:匠心独具 打造功率半导体行业“样本
- 玩机器人玩出“十一连冠” 碧波实小国际大赛再
- 一体化、智能化、自动化——引领模具智造 DM
- 英特尔携美国红十字会 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防灾
- 抓住人工智能“牛鼻子”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 中国探月工程正打造月球版北斗系统,深空互联
- 减轻员工工作量 新加坡图书馆试用机器人管理员
- 全球机器人产业竞争中的中国策略加快追赶步伐
- OpenAI 不惜重金挖角谷歌,年薪可达 1000 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