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金刚》造型进化史:从方块大战到爆炸变形
《变形金刚》电影版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辉煌的十年。这部作为《变形金刚》电影十周年的作品,表现却不尽如人意。烂番茄上的新鲜度仅为15%,IMDB评分也低至5.4分,甚至在北美首日票房收入仅为1500万美元,成为系列最低。这一切似乎都在预示,《变形金刚5》将会把这个系列带入低谷。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当然并非如此。不论该片在国内的火爆与北美的冷淡对比,单单是《变形金刚》作为影史最成功的商业广告之一,其背后蕴含的商业价值就已经足够支撑这个系列继续发展下去。从玩具到动画,从电视到电影,变形金刚的三十多年历程中,承载的不仅仅是人们的情怀,更多的是无限的商业机遇。
说到电影版与动画版的差异,或许观众会发现,如今的电影版角色造型与之前的动画版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其实,变形金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就像是一面“显微镜”,展现了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的角色扮演,反映了这一时代科技发展方向和大众对未来科技的判断。其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机器人的造型。
总体来说,《变形金刚》中的机器人形象受到设计工艺和审美潮流的双重影响。而这两个因素,都可以统一到“商业驱动”之下。虽然从概念上来说,变形金刚并不算传统意义上的“Robot”,但无论是设计师还是广大群众都会将其视为机器人大军中的一员。从上世纪80年代的动画片到如今的电影版,这些外星人的造型从铁罐子进化为极具机械美感的金属时尚模特,代表了时代潮流下机器人在大银幕上的固有形象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变形金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玩具的诞生。虽然很多观众可能不知道这一背景,但变形金刚本身就是广告,先有玩具再有动画。这一灵感最初来自于日本玩具厂商Takara开发的“微星小超人”系列玩具。进入上世纪80年代,“微星小超人”系列逐渐演变为可以变形的机器人玩具,并最终与孩之宝公司合作,形成了我们后来所熟知的《变形金刚》。可以说,《变形金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背后的玩具产业驱动和创新思维。通过不断进化升级,这些玩具最终走上了大银幕,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经典形象。《变形金刚》不仅仅是一个电影系列或一个玩具系列那么简单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体现。一、变革之源:工艺塑造形象
在历史的长河中,变形金刚这一传奇品牌,从玩具走向动画,开创了品牌带动多领域生产力的先河。由动画乃至电影的催化,玩具销售市场掀起狂潮,成为反客为主的典范。让我们回溯到那一段时期,探究为何变形金刚呈现出四四方方的造型。
回溯至那个时代的玩具制造水平,变形方式相对简单,如“手臂弯曲、腿部向后、前胸翻转”等,无论是汽车还是飞机,其轮廓限制了机器人的外观,使得它们无法摆脱那充满80年代风格的工艺。以擎天柱和红蜘蛛为例,作为汽车与飞机的代表,它们的机器人形象与变形后的产品紧密相连。擎天柱胸前的车窗、红蜘蛛背后的机翼,都体现了这种与产品息息相关的标志。
二、动画与玩具的交融:时代的印记
当年的动画主要是为了配合玩具销售,然而其火爆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有的动画角色在当时的制作水平下,根本无法实现相应的产品变形。以威震天为例,他变形为沃尔瑟P38的原型玩具,机器人造型并不理想。但在动画中,作为霸天虎首领,设计师对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使其变得更具吸引力。动画中的威震天与同名玩具相比,若非特别指出,许多玩家可能难以认出。这也导致威震天玩具当时的出货量很少,如今已成为市场上的顶级收藏品。
孩之宝购买的Takara玩具系列中,原本并没有太多的机器人角色。随着变形金刚的火爆,为了满足动画剧情的发展和玩具销售的需要,孩之宝引进了更多的机器人角色。例如天火和震荡波,它们的原型分别来自《超时空要塞》中的VF-1战斗机和日本Toyco公司的太空枪。在《变形金刚》动画中,他们的形象与其他角色有所不同。
至于擎天柱为何“戴口罩”,这其实是当年设计师们的一种巧妙处理。作为汽车人的领袖,擎天柱的定位是“刚正不阿、不怒自威、亲和力强的长者”。然而在设计其脸部时,设计师们遇到了困难,于是决定偷懒给他戴上口罩。后来在官方IDW漫画中,这一设计得到了解释:由于擎天柱的嘴脸相当凶恶,其创造者钛师傅特意为他打造了铁制面具以掩盖其锋芒。
三、美日分家:过渡期的变化与选择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库存的消耗,到了1986年,孩之宝意识到需要新的角色来替代旧角色。于是,《变形金刚大电影》应运而生。电影中出现了大量新生代机器人,他们的变形产品不再局限于现实交通工具,而是选择了太空战机、未来跑车等科幻产物。这一变化让机器人造型出现了相应的革新。机器人不再仅仅是方方正正的造型,出现了弧形、流线型的设计方案。例如正反派领袖补天士和惊破天,他们的设计融入了未来科技元素,让机器人形态更加符合人体动力学特征。但在玩具设计方面却出现了失误。由于孩之宝将玩具设计委托给了日本Takara公司并严格保密剧情设定导致玩具设计不尽如人意。许多玩家对此感到失望。此后美日双方对动画制作的兴趣开始分道扬镳日本Takara公司买下了变形金刚品牌使用权及动画制作权继续制作动画推出相关玩具由于美日设计风格不同玩具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美式设计注重整体而日式设计关注细节自此美版日版玩具彻底分道扬镳这就是所谓的变形金刚G1时代。虽然现今电影版变形金刚的形象已经主导了玩具市场,但孩之宝和Takaratomy这两家公司始终未曾忘记昔日的动画版变形金刚所承载的情感价值。为了回应那些忠诚的老玩家,他们推出了名为MP系列的玩具,即“Transformers Masterpiece”,这一系列的玩具主打复古动画风格的极致还原。
MP系列玩具成功地将那些在动画中无法完美呈现的细节,通过现代玩具工艺的进步,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以威震天为例,MP36版本的玩具不仅完美还原了G1动画中的形象,更实现了P38的极致变形设计,令人叹为观止。而这一切都伴随着高昂的售价,但即便如此,对于热爱变形金刚的粉丝来说,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1992年,变形金刚系列推出了第二代产品,以更加明亮的色彩和创新的“球咬合关节”技术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这一技术的出现,让变形金刚不再是硬邦邦的砖头腿,而是更加饱满立体,可动性更强。这一变革标志着变形金刚形象初步摆脱了早期的方正形象,向着更加立体和真实的方向发展。
回溯到《变形金刚》作为1980年代中国引进的最早外国动画片之一的历史,当年的孩之宝公司曾将98集《变形金刚》全部免费送给上海电视台播放,以此打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随后,借着动画的热度,孩之宝的变形金刚玩具在中国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形金刚》系列不断进化,从动画到电影,再到各种衍生玩具,一直延续到今天。对于成年玩家来说,《变形金刚》不仅仅是一个玩具品牌,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孩之宝公司推出了面向不同年龄段玩家的玩具,如适合年龄较小玩家的“D级”和适合成年玩家的“V级”。还有为收藏家定制的“L级”、“U级”玩具,其还原度、细节和变形复杂度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2007年的电影版《变形金刚》无疑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电影中的变形金刚造型与传统版本截然不同,这一变化让许多老玩家感到震撼。孩之宝公司此举是为了利用电影的全球影响力来推广自己的品牌。新版的变形金刚造型别致,符合当下的审美潮流,同时也吸引了大量新生代玩家。
回溯到2009年,L级擎天柱的价格飙升到了惊人的两千元人民币,大黄蜂更是成为稀世之宝。这一切的背后,无疑是商业利益的强大驱动。而到了今天,变形金刚的造型已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未来的变刚金刚品牌也必将与时代紧密相连,持续进化。
那么,为什么后期的威震天不再变成了呢?
在第一代变形金刚中,威震天变形为的形态独特且引人注目。自那以后,无论是其他相关动画和玩具,还是电影中,威震天再也没有以的形式出现。这一切的变迁,源于1990年代初期美国《玩具安全法律法规》的新规定,其中明确禁止玩具生产中制造仿械。威震天彻底与形态告别,这也使得变形为机器人的形态成为一种绝响,估计这一条是变形金刚玩具制造商非常拥护的规定。
让我们来探讨一下科技对产业的影响以及时代审美与机器人制造之间的关联。时代感是不得不提及的元素。变形金刚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三十载春秋。从他们的造型变化,我们可以窥探出一个时代人们对机器人形象的认知过程。他们身上体现的是一个时期的文化特征和审美观点。
上世纪80年代,科幻电影风起云涌,银幕上的机器人形象骤然增多。当时,一批专业从事机械设计的造型师应运而生,他们的创作深受硬派工业化机械的影响。同期,《机械战警》中的墨菲和《终结者》中的T-800形象无不散发着工业化的设计气息。这些机器人往往突出机械本身的材质美,追求形态、规模、强度,给人一种冷冰冰的质感。变形金刚的机器人形态也具备这样的特征,打斗场面火花四溅,碰撞冲击。
而且,变形金刚的设计特点融入了当时日本风靡的机甲战斗服特色,如《高达》和《超时空要塞》等作品的影响可见一斑。他们注重机体的分解、变形、组合,如大力神等组合机器人的灵感便是来源于日本的火车组合机器人。这些机器人的外形对设计师的工业设计要求极高,设计中融合了严谨的结构工程和人体力学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机器人造型设计逐渐趋同,大量同质化的机器人形象充斥着银幕,新鲜感不足。这时,以《终结者2》的T-1000和日本动画《新世纪福音战士》等为代表的“液态人形”、“软体机甲”等样式的机器人出现了,标志着机器人造型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新上任的一批设计者更加关注新潮科技,机器人造型追求异化、个性、时尚,减少了机械、钢铁的味道,增加了生物、遗传、仿生甚至人文的成分。
进入新世纪,人工智能、克隆等新名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科幻电影中。这时,混合了人形和机械生物的高智能机器人登场了。日本动画《攻壳机动队》和美国电影《我,机器人》中,仿真的人形机器人作为机器的载体,人机结合、生物机器人、人造人等造型,将机器人设定的重心和审美趣味转移到了“人”的层面。这些电影中的机器人造型既熟悉又陌生,充满了对未知科技的诱惑和恐惧感。
而电影版的《变形金刚》系列可以说是这一潮流中的异类。作为当年动画和玩具的产物,其造型设计理念结合了不同时期的设计风格。既有80年代的工业化设计,也有90年代的软体、仿生设计,同时还与时俱进加入了新时代仿生机器人的概念。这些符号都表明变形金刚是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典范。随着《变形金刚5》的公映,我们期待看到更多新颖、独特的机器人造型,再度感受到变形金刚的魅力。
事实上,变形金刚的魅力在于其所带来的文化冲击和商业魅力,使其成为一门专业化极强的学科。它包含了对整个科幻发展史上的思索。《变形金刚》系列代表了从上世纪80年代到今日跨度长达三十多年的机器人造型变革过程,成为科幻发展史上最具规模、品牌化和影响力的代表之一。
扫地机器人排行榜
- 从重达百斤价值百万,到能负载2吨,外骨骼机器
- 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态势分析
- 超拟人数字人重磅发布,讯飞智作引流数字人新
- 低空经济破局进行时:无人机末端配送常态化,
- MDN Web 文档项目引入生成式 AI 后遭到开发者广泛
- 产教融合 校企联动 GCVC大会技术与教育论坛成功
- 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最新观察
- 三菱电机:匠心独具 打造功率半导体行业“样本
- 玩机器人玩出“十一连冠” 碧波实小国际大赛再
- 一体化、智能化、自动化——引领模具智造 DM
- 英特尔携美国红十字会 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防灾
- 抓住人工智能“牛鼻子”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 中国探月工程正打造月球版北斗系统,深空互联
- 减轻员工工作量 新加坡图书馆试用机器人管理员
- 全球机器人产业竞争中的中国策略加快追赶步伐
- OpenAI 不惜重金挖角谷歌,年薪可达 1000 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