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撰文谈人工智能:机器人真的会反噬人类吗?
在人工智能逐渐融入生活的今天,社会上关于人工智能的议论层出不穷,其中不乏一种观点,即担心机器人会“反噬”人类。针对这一问题,创新工场创始人兼CEO、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长李开复博士,近日在纽约时报的“观点”栏目发表了名为《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真正威胁》的专栏文章。
李开复博士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发展可能带来的真实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他提到,全球性的失业问题、可能的全球性经济失衡以及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点。
回想2011年,李开复博士曾预测中国将跳过信用卡时代直接进入移动支付主流、线上教育将推广到二三线城市以及本地餐饮业的变革。当时微信尚未出现,但现在看来,这些预测都已经实现。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关于人工智能的预测并非科幻般的想象,而是基于对现实发展的深刻洞察。
面对呼之欲出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最应该担心什么呢?李开复博士的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的思考和有价值的观点。以下是专栏文章的完整中译版及英文原文,供您参考和深思。当人们探讨人工智能的未来时,往往引发科幻般的惊悚情节。人们担忧人工智能是否会引发所谓的“奇点”,即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慧的历史性时刻,将人类社会带入无法预见的变革之中。甚至有人担心人工智能最终会控制人类,使人类成为“机械人”。
这些话题无疑引人深思,但离我们尚有一段距离。即便这些问题真的出现,也可能是在数百年之后。当前,我们尚未找到方法将现有的人工智能系统,如围棋计算机程序AlphaGo,转化为通用的人工智能。这些AI系统虽然能在特定任务上表现出卓越的能力,但它们并不具备自我意识、常识性推理、多领域知识获取以及感知、表达和理解等人类智能的特点。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掉以轻心。事实上,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的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人工智能虽然是一种工具,并非智慧的形态,但它将不可避免地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财富创造方式以及全球经济格局。更重要的是,它可能引发前所未有的经济失衡,甚至影响全球权力结构。
我们更应关注人工智能带来的现实挑战。那么,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呢?简单来说,人工智能是通过获取某一领域的大量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具体情况做出判断,以达成特定目标的技术。这些技术在完成特定任务时展现出的能力已经超越了人类。它们可以分析贷款偿还记录等信息,对是否给某人贷款等具体情况做出判断,以实现贷方利益的最大化。
在这个由人工智能引领的新时代,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理解这项技术,探索其潜力与挑战,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变革。今天,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发展前景令人瞩目。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它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也日益显著。许多传统岗位和职业将逐渐消失,包括银行出纳员、客户服务代表、电话销售员、股票和债券交易员等,甚至一些专业职位,如律师助理和放射科医生等也不例外。未来,人工智能还将控制半自主或全自主的硬件设施,如无人驾驶汽车和机器人,从而逐渐取代工厂工人、建筑工人、司机、快递员等职业。
与以往的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不同,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并非局限于某些特定岗位或职业。虽然传统制造业中的手工艺者被流水线工人取代,纸张和打字机秘书被电脑个人助理替代等变革已经发生,但人工智能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它将大规模地颠覆现有的职业和工作格局,包括许多低薪岗位以及部分高薪职位。
这场变革为企业和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尤其是那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创新的企业。想象一下,优步如果全面采用无人驾驶车辆运营,苹果公司能够减少大量人力生产产品,借贷公司处理超过三千万笔贷款请求而无需人工干预,这些企业的利润和收益将会达到惊人的水平。事实上,这样的场景已经成为现实,创新工场已经在国内投资支持了一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借贷的初创企业。
面对人工智能变革带来的大规模失业问题,我们的社会呼唤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关爱服务”。这些服务是人工智能无法胜任,却又是社会迫切需要的。它们涵盖了从陪伴老人就医的志愿者,到帮助沉溺于虚拟现实的“平行人”重返现实生活的热心人士等各种岗位。这些服务不仅能够填补社会空缺,更能让人们找到自我价值和使命感。
其中一些服务,如具有专业医疗知识、富有同情心和沟通技巧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可能会逐渐演变为高薪职业。这意味着人们可以选择更短的工作时间,同时保持生活品质。那么,这些服务的费用由谁承担呢?答案是那些由人工智能取代工作岗位的企业所创造的巨额财富。
这些企业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节省了大量成本,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财富。在我看来,这些财富的一部分将不可避免地流向那些因人工智能而失去工作的人们。可以通过提高税收来筹集资金,用于支持社会福利和就业培训。我们可能需要一种有条件的全民基本收入方案。这意味着,福利的申请者必须积极参与就业或培训,或者参与一定工时的“关爱服务”。这样不仅可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还可以确保自己的经济需求得到满足。
为了支持这种社会福利制度,提高税率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不仅要承担大部分人的生活和工作补贴,还要设法对那些因失业而无法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个体进行弥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来引导和刺激经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样,我们不仅能够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还能够构建一个更加人性化、更加关怀的社会。
这样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让每个人都能在这个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人工智能的未来挑战:全球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
人工智能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两大巨头——美国和中国领跑的趋势。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在美国和中国的成功实施,得益于两国能通过人工智能产业的强大盈利支撑其社会福利开支。当我们的视线投向其他地方,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问题:其他国家是否也会顺利度过这场人工智能革命带来的挑战?
答案显然并不乐观。其他国家面临两大难以克服的问题。人工智能产业创造的财富大量流入中美两国。人工智能产业是一个典型的“强者恒强”的领域,其良性发展的循环让中美两国占据了人才、市场份额和数据的制高点。这种优势不断积累,形成了巨大的竞争优势。美国的无人驾驶技术和消费互联网领域巨头如谷歌、特斯拉等已经走在全球前列,而中国的一些人工智能企业如科大讯飞、旷视科技等也在全球市场上崭露头角。这些企业在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投入巨大,从而获得了更多的数据和市场份额。这种良性循环使得中美两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势头强劲。
其他国家面临的另一个挑战则更为复杂——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虽然庞大的人口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但在人工智能时代,这可能会成为一种负担。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许多传统的工作岗位将被自动化取代,导致大量人口失业。这对于那些还在工业化进程中挣扎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那么,面对这样的困境,这些国家应该如何应对呢?显然,如果无法通过向盈利丰厚的人工智能企业征税来补贴失业的工人,他们可能需要寻求其他的解决方案。一个可能的途径是与中美两国进行谈判和磋商,以换取社会福利补贴。这种合作可能意味着这些国家将成为中美两国的经济附庸,而这无疑将重塑当今的地缘政治版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会见证一个全新的世界经济秩序的形成。
我们面临着一项紧迫的任务:缩小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经济失衡和贫富差距,这一问题不仅存在于国家内部,也存在于各国之间。从乐观的角度看,人工智能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借此打破全球经济失衡的状态。面对这一挑战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
《纽约时报》刊登的《The Real Threat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文,对此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用红框标示出了重点。这篇文章指出,我们正在迈入一个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新时代,这个时代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威胁。其中最大的威胁之一,便是人工智能可能加剧的经济失衡和贫富差距。
尽管人工智能的发展在医疗、交通、金融等诸多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创新,但它也可能导致一些行业的衰落和失业率的上升。这样的变革无疑会给经济和社会带来冲击,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并寻求有效的方法来最大程度地缩小这一差距。
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影响着每一个国家内部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个高度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立于全球经济体系之外。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各国需要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的威胁。
人工智能世界的忧虑与展望
人工智能,这一新兴技术的浪潮,时常引发人们对未来的深思。我们时常被问及: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世界将何去何从?人们担忧人工智能是否会带来未知的革命,或是担忧我们是否会被机器控制,成为赛博朋克电影中的场景。这些设想虽引人深思,却未必即将成真。
目前,我们最好的人工智能工具,如最近击败围棋世界冠军的游戏程序,距离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能进行常识推理、跨域学习、感知情感的计算机程序——仍有一段距离。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无所顾虑。相反,现有的AI产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世界,但并非总是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它们只是工具,而非竞争性的智能。它们将重塑工作的意义以及财富的创造方式,可能导致前所未有的经济不平等甚至全球权力平衡的改变。
那么,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简单来说,它是从特定领域获取大量信息,用于特定情况下的决策服务,以实现特定目标的技术。这些工具在某些任务上的表现已经超过人类。这种人工智能正在迅速蔓延到众多领域,并将逐渐取代许多工作。从银行柜员到客户服务代表、从股票交易员到律师甚至放射科医生,许多职业都可能面临被AI软件取代的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技术还将控制半自主和全自动驾驶的汽车和机器人,取代工厂工人、建筑工人、司机和许多其他职业。
不同于工业革命和计算机革命的是,人工智能革命并不只是取代某些传统工作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相反,它可能带来大规模的失业潮——不仅包括低收入工作,还包括一些高收入职位。这一转变将为那些开发和应用AI的公司以及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利润。想象一下,如果优步只使用机器人司机将会赚取多少利润?如果苹果能在没有人工劳动的情况下制造其产品,其利润将会如何增长?再想象一家每年发放3000万贷款的贷款公司,几乎无需人工干预的情境。
我们面临着一个难题:一方面,人工智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集中;另一方面则是大量的人失业。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一种解决方案是教育和再培训人们从事AI工具不擅长的工作。例如,创造性工作、规划以及跨域思考等技能——如律师的工作——通常要求高收入职位的技能要求复杂且难以替代。然而这些技能通常是高薪工作的要求,难以在短时间内重新培训失业人员具备这些技能。另一种更现实的方案是低薪的“服务职业”,如社会工作、酒吧服务和接待等需要人际互动的职业。但这些职业也需要考虑社会实际需求的问题: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的服务人员吗?或许更理想的答案是服务类工作的创新变革,“服务之爱”的工作无法被AI取代。这些工作可以是帮助老人就医的陪伴者、帮助戒毒的人道主义者或者虚拟现实的参与者等志愿者工作等创新的服务工作形式或许能成为一种解决方案。随着人们自由选择更少的工作时间成为可能,“服务之爱”的志愿者工作可能成为未来的正式职业之一。这些工作的薪酬或许更高且更专业如关怀癌症患者的同情医疗服务提供者作为AI与人类交互的重要接口他们的角色也愈发重要他们需要强大的专业技能支持他们的工作因此也会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其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么谁来支付这些费用呢?这就是人工智能带来的巨额财富所带来的问题答案之一也许就是将一部分收益通过税收政策投入到支持再就业或新兴服务的行业中以支撑人们的生存与生活不仅要资助大多数人的生活和工作还要补偿因征收个人所得税而减少的财政收入尽管这将带来高税收但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在这场人工智能革命中凯恩斯主义的方法可能在美国和中国这样的国家是可行的因为这些国家有足够成功的人工智能企业可以通过税收资助福利项目但在其他国家情况又是如何的呢?它们面临两个难以克服的问题首先是人工智能产生的收益主要集中在美国和中国只有美国和中国的公司在这一行业中已经领先发展并获得大量市场份额以语音和面部识别为例中国的科大讯飞和几家面部识别公司已经成为行业领导者而美国的谷歌特斯拉等公司则在自动驾驶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对于消费者互联网市场来说美国和中国的一些巨头如谷歌脸书微软亚马逊百度阿里巴巴等公司正在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其他市场并扩张到其他国家的业务看起来美国企业在发达市场和中国的一些发展中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而其他国家的公司则面临挑战第二个问题是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虽然人口增长可以为经济带来优势但在人工智能时代它将成为经济负担因为大部分失业者将无法参与生产性工作在大部分国家无法对盈利丰厚的人工智能公司征税以资助失业工人的情况下它们还有什么选择呢?我认为只有一种选择除非他们希望人民陷入贫困否则他们将不得不与提供大部分人工智能软件的美国或中国谈判成为这些国家的经济依赖国接受福利补贴以换取允许这些国家的人工智能公司在本国市场上盈利这样的经济安排将重塑当今的地缘政治联盟总之无论我们以何种方式都必须开始思考如何减少人工智能带来的贫富差距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间我们都应该积极地看待这个问题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全球经济不平等性的机会这些挑战的影响范围广泛任何国家都无法独立于世界其他国家而存在
扫地机器人排行榜
- 从重达百斤价值百万,到能负载2吨,外骨骼机器
- 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态势分析
- 超拟人数字人重磅发布,讯飞智作引流数字人新
- 低空经济破局进行时:无人机末端配送常态化,
- MDN Web 文档项目引入生成式 AI 后遭到开发者广泛
- 产教融合 校企联动 GCVC大会技术与教育论坛成功
- 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最新观察
- 三菱电机:匠心独具 打造功率半导体行业“样本
- 玩机器人玩出“十一连冠” 碧波实小国际大赛再
- 一体化、智能化、自动化——引领模具智造 DM
- 英特尔携美国红十字会 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防灾
- 抓住人工智能“牛鼻子”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 中国探月工程正打造月球版北斗系统,深空互联
- 减轻员工工作量 新加坡图书馆试用机器人管理员
- 全球机器人产业竞争中的中国策略加快追赶步伐
- OpenAI 不惜重金挖角谷歌,年薪可达 1000 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