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发展不断走向新高度,这地的发展秘诀是什么?

新闻热点 2024-12-09 11:30www.robotxin.com纳米机器人

常州,江苏南部的一颗璀璨明珠,常住人口达到535万,虽被视为传统上的三线城市,但在经济发展的舞台上却展现出了不凡的实力。早在2021年,常州的经济总量GDP就已经达到了惊人的8808亿元,同比增长9.1%。更为亮眼的是,从人均GDP的角度来看,常州更是跃居全国第九的宝座,这一成绩足以令人瞩目。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模式”的经济奇迹在常州得到了生动的演绎。这座城市凭借其在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卓越表现,逐渐塑造了新的城市形象。尤其是机器人产业,常州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具有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基地之一。

那么,常州对于机器人等先进制造产业的吸引力究竟从何而来呢?除了深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积累,常州在智能制造领域的转型发展经验也功不可没。近期,常州智能制造的成功经验更是被江苏省和发改委重点推介,成为全国区域智能制造的十大推进路径之一。这一机遇让更多的人得以窥见常州快速发展的秘诀。

深入探究常州的成功秘诀,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打造制造业复利集群的决策。常州的最强王牌无疑是制造业。据江苏省人民新闻发布会的消息,常州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41.5%,位列全省第三。而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本土民营经济的深度挖掘和发展。

常州市以其独特的“苏南模式”发展之路,早在2010年便展现出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其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高达59.5%。这一比例在随后的十余年里持续攀升,到2021年,民营经济在常州的经济贡献中占据了约70%的份额,无疑夯实了常州产业根基,稳固了制造业的底盘。

回顾常州的民营经济发展历程,其初期形态驳杂,涵盖轻纺、机械、电子、化工、医药、建材等多个产业。进入2000年后,常州的发展主题逐渐聚焦,主要围绕“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人才引进”和“区域机构”五大主题展开。其中,“产业转型”与“科技创新”尤为突出,成为常州快速发展的核心关键词。这种快速发展的秘诀在于其产业链集群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作为长三角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常州在2000年至2020年的工业进阶过程中,特色优势产业的聚焦成为其核心策略。常州深刻认识到本土工业积累的价值以及产业独特性,利用高新技术推动产业转型,成效显著。

在这样的背景下,常州不断刷新其经济发展记录,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其经济发展之路,不仅为自身赢得了荣誉,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常州这座城市的产业发展中,我们看到了一种传统与创新的完美融合。这座城市既成功地维持了化工、纺织和电子等传统优势行业的繁荣发展,同时又以前瞻性的眼光积极布局新兴科技产业。武进高新区和新北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常州高新技术的强大后盾,太阳能、医疗器械和文化创意等朝阳产业在这里蓬勃发展,并迎来了快速爆发期。这种新旧产业的交融,使得常州在保持传统工业优势的不断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常州工业发展的智能化特色尤为突出。通过引导和合理规划,探索出更多可推广、可复制的智能制造信息化管理模式。这些措施鼓励企业敢于转型、愿意转型、并能够成功转型,使常州的工业发展逐渐以先进制造业为中心。产业层次上,常州已经形成了规模性特征明显、门类齐全、系统的工业化体系,这是对传统小农家庭经营的超越。

自2013年以来,常州市持续实施工业经济三位一体转型战略。凭借市场需求优势和工业生产的基础,常州依托机械电子、医药化工等前期工业基础,通过招商引资上下游企业,积极布局先进制造链式发展。这种策略不仅强化了常州在工业领域的市场地位,更使得这座城市成功打造了硬核产业集群。在这里,传统与创新的融合,为常州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常州在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竞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常州正以其独特的产业结构和转型战略,成为了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在常州市的智慧引领下,地方的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新材料等新型产业集群并非孤立发展,而是形成了一个紧密的上下游供应关系网络。这种新型产业集群模式,旨在服务本土产业,并通过早期市场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常州市近期实施的智改数转策略,进一步拓宽了应用领域。通过培育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商和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借助外包服务、新型租赁等模式,不仅拓展了工业机器人的市场空间,还帮助传统企业抓住智改数转的有利时机,实施“机器人+”专项行动。这些行动依托于机器人产业丰富的应用场景,有效支撑企业的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转型。

更值得一提的是,常州市搭建了供需对接平台,开展制造商赴企业服务对接活动。这些举措有效引导适用企业应用本地机器人进行技术改造,围绕“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物流”、“机器人+服务”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应用项目。至今,今年新征集的633个智能化改造项目中,工业机器人应用数量已达到7413台。这些成果充分展示了常州市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科技与应用深度融合方面的决心与实力。这种引导下的本土区域间上下游合作展现了一种需求导向的伙伴关系,这种合作模式更加注重产品的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市场需求订单等形式,这种合作模式有效地帮助了孵化期的企业快速成长。

以机器人产业为例,武进区已经聚集了安川、纳博特斯克、快克智能等70余家研发生产及配套企业,形成了一个从零部件生产到整机装配的完整产业链。在这个强大的产业链中,每4台工业机器人就有1台是“武进造”。

6月17日,总投资1.5亿美元的安川机电一体化项目在武进国家高新区正式投产。该项目包括两条全新生产线,主要制造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如运动控制器、变频器等。项目完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将超过70亿元。安川的高层领导明确表示,他们选择在武进增资扩产,正是因为看中了这里完备的机器人产业链和的大力支持。

常州市拥有同类城市中最完备的产业体系,涵盖了国家工业门类中的大部分大类。在这个独特的城市级系统工业化体系中,中类和小类的产业也十分齐全。这种完备的产业体系为武进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也是吸引安川等企业在武进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常州市公布的最新十大产业发展目录中,我们看到了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的蓬勃发展,这些产业都包含了整体化、软硬件部件以及核心零部件三大板块。这一布局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工业体系的优势,更提高了整个产业的竞争力。这些产业如同常州的璀璨明珠,闪耀着未来的无限可能。

常州市委常委、武进区委书记乔俊杰明确表示,武进正在全力迎接数字经济的浪潮。他们正在构建机器人产业的完整链条,包括机器人本体、核心功能部件以及系统集成等,目标是打造全国顶尖的工业机器人“智谷”,并在长三角地区形成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高地。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展示了常州对于产业发展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回顾2021年,常州制造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41.5%,位列全省第三。而在“十四五”时期,常州已经定下了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的目标。作为江苏冲刺第五个“万亿俱乐部”城市的代表,常州被寄予厚望。

常州,这座以制造业闻名的江南古城,拥有深厚的制造业基础、优良的产业生态和完善的供应链。2021年,常州的工业企业数量超过6万家,从业者超过120万人。在这样的基础上,常州的劳动生产率达到了29.31万元/人,这一成绩在全国位列第七,足以证明常州产业的强大实力和潜力。

未来的常州,将继续借助其独特的优势,不断推动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努力成为江苏乃至全国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产业融合链条蓬勃发展

常州市以“智改数转”为引领,推动产业融合链条加速升级。不仅优化了整体工业布局,采取链式体系,而且对重点企业与头部企业给予了广泛扶持。

到2021年,常州市新增上市公司10家,累计上市公司已达84家。目标到2025年,累计上市企业突破150家。在这之中,32家公司自2017年以来崭露头角。这些上市公司行业分布广泛,包括半导体、材料、硬件与设备、汽车零配件以及机械设备等,2021年总收入高达约1366亿元,占常州所有上市公司收入的比重超过四成。显然,大型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显著。

为了进一步了解头部企业的需求,常州市深入调研各个发展阶段的企业,发现他们对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研发能力、提升人才密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方面的需求日益迫切。常州市积极回应这些需求,助力企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这种紧密的合作和精准的支持,不仅推动了头部企业的快速成长,也为整个产业链的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常州市为了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已开始着手设立总规模超过五十亿元的并购基金,全力支持企业瞄准全球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及核心技术进行兼并重组。自2017年以来,常州成功引进了各类投资机构共计349家,并深入实施了上市企业倍增计划和上市后备企业“双百行动”,为实体企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这些举措旨在帮助领军企业快速成长,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行业巨头。

常州为了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加大了对人才创业落户的扶持补贴力度。这不仅帮助常州实现了领军型人才的大量引入和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孵化,还整合了本地高等教育资源,构建了高职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蓝领工人培养基地。常州积极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大型科研院所合作,建设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这些举措帮助常州的企业更好地对接顶级高校的人才资源和研发、项目开拓上的资源,加速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

本土人才的发展稳定性更强,常州在本土人才培育方面探索出了新的发展路径——“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这一模式形成了以产业创新为先导、创新为推力、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资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有效地弥补了创新条件先天不足的缺陷,逐步打通了新技术从实验室和高校到企业的通道,让高端人才得以在常州扎根,同时也帮助企业集中攻克技术难题,实现了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常州:产学研融合,机器人产业崭露头角

在常州,一场科技与产业的融合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座城市的科研基地,以“科教城”为核心,展现出鲜明的“产教学研”特色。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入驻,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基于此,大量的工业企业开始围绕“创新创业人才”进行布局,不仅推动了经济增长,更为本土企业培育、应用和挖掘本土化人才按下了加速键。

以机器人产业为例,常州的发展势头尤为强劲。武进地区率先成立机器人产业联盟,并发布了《机器人产业十条》等支持政策,为产业创新、人才领军、金融保险等领域提供了全面保障。这座城市的机器人产业规模已位列全省前列,龙头企业引领建圈强链成果显著。

在不久前,常州市市委书记陈金虎在调研机器人产业发展时强调,要深化大学、大所、大企之间的合作,创建产业创新联盟,拓展技术应用场景。他的这一理念,与常州近年来“引、育、聚”三管齐下的策略相得益彰。如今,常州已经吸引了安川、节卡、遨博、铭赛等国内外知名工业机器人企业入驻,构建了从“关键零部件”到“整机生产”再到“系统集成”的完整机器人产业链。

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也因此获得了江苏省机器人特色产业基地、科技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的殊荣。这座城市正逐步成为机器人产业的重要一极,以其强大的产学研实力和优越的营商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人才汇聚于此。在这里,科技与产业融合的力量正在被最大化释放,为常州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人口趋势揭示了常州发展的显著成果。《城市财富》研究指出,常州常住人口在近年来保持稳定增长。从2011年至2019年,人口变动幅度较小,但自2020年起,人口增长趋势加速,至2021年底,常住人口数量已攀升至535万,两年间人口净流入超过60万。这一变化充分展现了产业竞争力对人才的综合吸引力。

聚焦到常州的新能源车产业,这座城市的全方位链式布局已经开始显现成效。从上游材料到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再到整车和充电设备,常州在各个环节都拥有显著的优势。常州也吸引了众多知名企业的目光,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理想汽车、中创高新和蜂巢能源等,纷纷落户于此。

机器人产业也正成为常州发展的另一大重点。市委书记陈金虎在调研中强调,机器人产业正处于重大发展机遇期,把握这一“风口”,常州将能赢得更多的主动权。这一产业的崛起,无疑将为常州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结语与未来展望,常州通过坚持产业链的全方位链式布局,已经在新能源车和机器人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随着这些产业的持续发展,常州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陈金虎强调,常州作为全国领先的机器人产业基地,不仅产业市场份额庞大、品牌声誉卓越,更拥有一条从“关键零部件”到“整机生产”再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呈现出集聚发展的强劲态势。

他对常州机器人产业有着更高的期待。他呼吁各级各部门加快推动技术创新升级,鼓励并支持市场主体研发推出更多高技术、高精度的机器人产品。陈金虎认为,我们不仅要满足市场需求,推进整机生产制造,还要深入细分领域,推进零部件生产制造,以此跑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加速度”。

值得一提的是,常州已经构建了机器人本体、核心部件、软件、系统集成的完整生产链。随着江苏省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标委会落户常州,常州机器人产业生态正在不断得到优化提升。现在,常州的视线已经超越产业本身,投向了行业更上游的标准和专利体系。

据统计,常州已累计主导制定了7项国际标准,参与了35项国际标准的制定,这些标准涵盖了机械、铸造、涂料、电力等多个领域。常州正致力于让更多的标准“走出去”,成为国际“通用语言”,这充分展示了常州在机器人产业中的领先地位和强大影响力。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