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11个亮点 不容错过
自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盛大开幕以来,这场既“高精尖”又“接地气”的科技盛宴已经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从10月21日起,展览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人们的欢声笑语,他们为“上九天下五洋”的“硬核”科技成果赞叹不已。
参观者的心声是:“看着国家的科技进步,真令人舒心!”这是对展览最生动的评价。
在26日下午,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参观了这次展览。他强调了我国在“十三五”期间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他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定创新自信,紧抓创新机遇,加快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这次展览以“创新驱动发展 迈向科技强国”为主题,共设立了包括总序、百年回望、基础研究等在内共12个展区。展览通过展示超过1300件的实物和200多件模型,充分展现了我国在“十三五”期间取得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将其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发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这次展览中的“硬核”科技成果,就是我国在这一时期所取得成就的代表,并接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检阅。
展览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展区——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它的模型呈现出一个大圆形,由绿色和白色的荧光方块错落排列而成,中央是一个四方的建筑。这座“外圆内方”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坐落在四川稻城县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上,其复杂而精密的构造象征着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
白色的方块象征着电磁粒子探测器,而绿色的方块则是缪子探测器。这个观测站的一平方公里阵列由5195个电磁粒子探测器和1188个缪子探测器组成。还有水切伦科夫探测器、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等复合阵列,以及支持探测器阵列运行的时钟分配与数据系统等一系列复杂的配套设施。
拉索超高能伽马望远镜:揭示宇宙新纪元的天文奥秘
全球灵敏度最高的超高能伽马望远镜——拉索全阵列,现已建成并投入运行。自2017年正式开工以来,拉索便以其卓越的性能和独特的观测能力,吸引了全球天文学界的目光。今年10月,工艺设备顺利通过验收,证明了其在超高能伽马射线观测领域的领先地位。尽管年轻,但拉索的能量不容小觑。采用“边建设、边运行”的策略,运行仅一年,就发现了人类历史上从未观测到的最高能伽马光子,揭示了银河系内广泛存在的“拍电子伏粒子加速器”。这一发现以远超国际现有和在研伽马射线望远镜的探测灵敏度,为我们打开了超高能伽马射线观测窗口,标志着“超高能伽马天文学”时代的开启。
拉索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员曹臻表示,拉索的核心科学目标是探索高能宇宙线起源,以及相关的宇宙演化、高能天体演化及暗物质研究。未来,拉索将揭开系统开展高能宇宙线物理、极端条件下高能天体辐射以及新物理研究的新篇章。
与此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也正在深入进行。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储备基地,也是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早在1973年,第一次青藏高原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就已拉开序幕。四十多年后,第二次青藏科考于2017年8月19日在拉萨启动。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表示支持,刘鹤副总理担任科考领导小组组长,姚檀栋院士担任科考队队长。此次科考聚焦水、生态和人类活动,目标是查明青藏高原的变化情况。这是一个重大的科学探索之旅,值得我们期待和关注。自启动以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成果丰硕。在展区中,一篇篇论文、十几部报告汇聚了亚洲水塔、生态屏障、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令人瞩目的是,首次测算的亚洲水塔总水量超过9万亿方,揭示了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整体向好的趋势,并发现了丹尼索瓦人及19万年前史前人类在高原持续活动的关键证据。科考还建立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修复治理科考平台,对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和区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全车采用智能玻璃的汽车,可以根据外部光线和车主需求进行变色。车内没有方向盘和脚踏板,前方一块巨大的显示屏实现了人车的智能交互。这些“汽车机器人”让人先睹为快,展示了未来汽车的可能性。
通过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的支持和引导,我国形成了强有力的AI应用发展良好态势。现场工作人员表示,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AI芯片、开发框架、软件环境等自主可控基础软硬件体系,构建了与国际接轨的AI开源社区。在自动驾驶、智能语音、医疗影像等关键垂直领域,我国建立了开放创新平台,其中“自动驾驶平台”已进入世界自动驾驶第一阵营,测试里程达到1600万公里,载人40万次,合作伙伴超过210家。
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对于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得先机至关重要。显然,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已经成为一张亮眼的新“中国名片”。煤经合成气,迈向高值化学品的新征程
眼前的模拟展品呈现出一串化学试管组合排列的壮观景象,煤经合成气直接制高值化学品的流程在其中得以生动展现。绿色的信号灯在试管中闪烁,那耀眼的“满屏”绿光仿佛诉说着一种革命性的转化,吸引无数游客驻足观赏。
展品介绍人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我国每年在化学品生产中大约消耗1.2亿吨原油。考虑到我国的化石资源特点——富煤、缺油、少气,将煤炭清洁高效地转化为高值化学品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具有战略意义,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煤经合成气直接制低碳烯烃的催化过程,采用了一种独创的氧化物与分子筛耦合催化剂,实现了一步高效转化。这一技术突破,不仅解决了传统费托合成路线需要大量工艺水的百年难题,还突破了目的产品选择性难以逾越的理论极限,被业界誉为煤转化领域的“里程碑式”进展。
与此集成电路装备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当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时,集成电路装备展区无疑成为了一个亮点。国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专项技术总师、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研究员叶甜春激动地说道:“总书记的来访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
这项技术的创新,为我国煤炭的清洁高效转化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它摒弃了工艺水循环,缩短了工艺流程,降低了碳排放。对于实现我国的“双碳”目标,即化石能源的低碳利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一次技术的革新,更是对我国资源禀赋特点的一种深度挖掘与高效利用,展现了我国在科技领域的雄厚实力与不凡雄心。在不久前结束的“十二五”成就展上,领导人的殷殷嘱托至今仍然回响在耳边:“越是困难的技术,越要坚持攻坚。”这一鼓舞人心的建议不仅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决心,更为他们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尽管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科研人员依然深知前路仍有诸多难关待攻克,无数细节待完善。他们决心持续攻关,面向未来,探索新技术。
科技抗疫的成果尤为引人注目。新型疫苗如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和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等,背后是千万人的健康保障。这些疫苗的研发,展示了我国在医药领域的显著进步。据相关展区工作人员介绍,在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的支持下,已经有大量的创新药物问世。其中,累计获批上市的1类创新药达到72个,是立项前的14倍之多。更令人振奋的是,已有多个国产PD-1单克隆抗体上市,这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免疫治疗时代。全球首个靶向脑肠轴的抗阿尔茨海默病创新药物GV-971的研发成功,也结束了该领域长时间无新药上市的历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科技创新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仅用5天左右的时间就确认了新冠病毒为病原体,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我国还快速自主研发了新冠病毒核酸和抗体检测试剂盒,多款新冠疫苗已在我国批准上市,并有多项研究成果为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国力量。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坚守和创新精神。他们深知每一个小进步都是对亿万生命的守护和尊重。科技创新的推动,正在为我国天然气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展览现场,一个沙盘模型展示了压裂作业现场、页岩气双钻机井场、丛式钻井大平台、智能控制中心以及集气站等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全过程。这个沙盘不仅将现实场景生动地呈现出来,更展示了我国天然气产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显著成果。
沙盘的主体部分包括陆上和海洋天然气勘探开发两部分,展现了我国天然气产业的运作流程。据展区负责人介绍,这个沙盘还突出了我国在“十三五”期间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方面的重大进展。在这期间,我国天然气产业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科技创新成果。
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我国成功发现和建成了一批大气田,实现了天然气“新增探明储量、年产量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占比”三个翻一番的目标。我国在设备研发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如成功研发出3000至12000米全系列自动化电驱钻机,这一设备成功支持了塔里木盆地克深大气田的开发,为“西气东输”提供了稳定的气源。我国在高端装备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突破,如自主研发了高精度可控震源、万米自动化钻机等一系列重大装备,打破了高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
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引领未来的绿色能源
我国自主研发的第四代先进核能技术——高温气冷堆,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全球能源领域崭露头角。这一技术的固有安全性、高国产化率、模块化设计,使其特别适应中小电网,用途广泛。
今年9月12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1号反应堆成功达到临界状态,机组正式开启带核功率运行。这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首创的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继完成双堆冷试、双堆热试、首次装料之后,再次迈出关键一步,向着年内并网发电的目标稳步前行。
回溯到20年前的“七二八工程”,我国的核电事业已经走过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奋进创新之路。核电行业将继续响应国家重大需求,攻克技术难关,为未来的绿色能源发展创下新的辉煌。
展区的焦点也聚焦在一种特殊的玉米上——抗草地贪夜蛾玉米。展区入口的大屏幕上播放的视频,生动展示了草地贪夜蛾的危害及其在全球的扩散轨迹。通过实物对比,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抗虫玉米和普通玉米在生长表现上的显著差异。这种玉米的培育成功,无疑为我国农业的生物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草地贪夜蛾,这一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警的全球迁飞性害虫,自2018年底首次入侵我国云南以来,迅速扩散至27个省份,对玉米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我国的相关治理成果也令人瞩目。
为了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我国建立了全链条创新体系,从研发到产业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其中,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耐除草剂大豆、抗虫棉、抗虫水稻、抗旱小麦等的研发和应用尤为突出。
更让人振奋的是,已经有4个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和3个耐除草剂大豆获得了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其中,获得证书的转基因抗虫玉米对草地贪夜蛾等主要害虫的防控效果达到了95%以上,不仅有效保障了作物安全,还使得主栽品种增产10%以上。这不仅体现了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实力,也彰显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决心。
展区内,一体化PET/MR产品吸引了众多目光。这款产品实现了全部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并采用了独特的PET蜂眼切割技术,将设备的分辨率提升至业内巅峰,达到惊人的2.8mm。这一创新使得PET/MR在肿瘤探测过程中能够呈现出更为精准的成像,为医疗诊断带来革命性的进步。
联影PET/MR更是首次实现了MR与PET两种模态数据的实时同步采集,这一技术的突破为采集患者多维度信息提供了可能,包括组织结构、功能状态以及分子代谢信息等。最快仅需10分钟,便能完成全身扫描,对于肿瘤、神经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等复杂疾病的超早期精准诊断及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创新成果,不仅让联影PET/MR荣获了第19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金奖,更推动了长期垄断市场的外资品牌产品价格下降40%。
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医疗器械领域的科技布局得到了全面加强。一批高端医疗器械如碳离子治疗系统、5T MR、PET/MR等纷纷问世,部分产品更是步入了全球竞争行列。其中,有一款装置看似科技感十足、内部线路复杂,令人费解。
这款装置其实是一台极低温区基准级测温装置。据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法低温计量科学与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高波介绍,这台装置所测量的是热力学温度,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其单位为开尔文(K),用于真实描述客观世界的温度。这款装置能够在极低温区提供精确的温度测量基准,为科研和工业生产提供可靠的温度计量保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在医疗、科研还是工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浩瀚的科学探索海洋中,有一个神秘的领域——极低温区。这个温度低于零下248.65摄氏度的冰冷世界,是前沿科学、大科学工程、零碳能源和深空探测等尖端科技发展的核心舞台。在这个舞台上,精确的热力学温度测量是不可或缺的保障。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一直在挑战这个领域的极限。他们与法国计量院紧密合作,共同探索并攻克了复杂多场环境下的测控技术难题。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成功研发出了全新的国际基准级测温装置。这套装置覆盖了从5K到24.5K的广阔温区范围,也就是从零下268.15摄氏度到零下248.65摄氏度的极端低温环境。更令人振奋的是,它的测温准确度和测量速度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这项技术的诞生,不仅为我们打开了极低温领域研究的新篇章,也为未来的科技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它就像一把精准的尺子,为科学家们在这个极端环境下的探索和实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些科技创新如何引领我们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扫地机器人排行榜
- 从重达百斤价值百万,到能负载2吨,外骨骼机器
- 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态势分析
- 超拟人数字人重磅发布,讯飞智作引流数字人新
- 低空经济破局进行时:无人机末端配送常态化,
- MDN Web 文档项目引入生成式 AI 后遭到开发者广泛
- 产教融合 校企联动 GCVC大会技术与教育论坛成功
- 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最新观察
- 三菱电机:匠心独具 打造功率半导体行业“样本
- 玩机器人玩出“十一连冠” 碧波实小国际大赛再
- 一体化、智能化、自动化——引领模具智造 DM
- 英特尔携美国红十字会 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防灾
- 抓住人工智能“牛鼻子”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 中国探月工程正打造月球版北斗系统,深空互联
- 减轻员工工作量 新加坡图书馆试用机器人管理员
- 全球机器人产业竞争中的中国策略加快追赶步伐
- OpenAI 不惜重金挖角谷歌,年薪可达 1000 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