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呼声汹涌澎湃 机器究竟能否替代人工翻译?
在科技浪潮中,每当一项新技术,哪怕只是小小的进步,都会被科技圈冠以“颠覆”的标签。尤其是关于人工智能的议论,已经如同沸腾的开水般汹涌澎湃。
对于广大科技新闻爱好者来说,是否真正相信这个世界会被科技创新搅得天翻地覆呢?当所有人都在谈论未来的创新,以至于为之躁动不安时,我们是否应该更深入地思考其背后的真实含义?今天我们就以“人工智能”这个热议的话题为例展开探讨。
特别是Google推出的基于神经网络的新版Google Translate,引发了业界的广泛讨论。有人甚至宣称,随着机器学习的进步,翻译行业将彻底改变,人工翻译的时代即将结束。如果我们退后一步,冷静地观察和分析,就会发现关于“机器将取代人工翻译”的言论似乎过于激进。今天,让我们深入探讨为何机器无法完全取代人工翻译,并聊聊人与机器之间应有的关系。
让我们了解一下Google的神经网络翻译技术。事实上,早在十年前,网络上就已经提供了在线翻译服务。而关于“机器将替代人类进行翻译”的论调也早已存在。如今大家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此,是因为Google对其在线翻译服务进行了重大升级,推出了一款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系统。
那么,什么是“神经网络”呢?自从计算机诞生以来,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让机器拥有类似于人类的智能。进展似乎并不如我们所愿。机器和人类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在机器眼中轻松完成的运算和逻辑判断,对人类来说需要耗费大量脑力。而对于人类来说轻而易举的物体识别、身份判断、流畅的语言沟通以及方言的学习等,对机器来说却是一项挑战。
在经过多次尝试之后,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设想:为什么不搭建一个类似于人脑的神经网络呢?让计算机中的运算单位之间的关系构建,模仿人脑的设计。虽然人类至今尚未完全明白人脑的工作原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先复制一个人脑的计算模型。在人脑中,信息并非像计算机程序那样通过输入指令来输出结果的,而是在多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每个神经元都对信息进行自己的加工。计算机科学家模仿这种方式,在输入和输出之间加入了众多的“节点”,每个节点都会对前一个节点传来的数据进行加工,然后传递下去。这就是所谓的“人工神经网络”。
那么,Google这次推出的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系统又是如何工作的呢?之前的翻译服务主要是基于“词组”进行的。而这次Google推出的系统则直接依靠“海量数据”进行自主学习对应语言的关系。这样的方法虽然早就存在,但此前存在一些技术难题,比如学习速度慢、对未知数据的处理能力弱等。而Google通过技术创新大大提高了翻译的准确性和速度。
这并不意味着人工翻译就此失去价值。尽管机器翻译在技术和速度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它仍然无法替代人类翻译的创造性和对语境的深入理解。机器可以准确地翻译字词和句子,但它无法捕捉人类情感、文化背景和语境中的细微差别。人工翻译在文学、艺术、法律等领域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机器与人类之间的合作潜力是巨大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机器的优势结合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共同推动翻译领域的发展进步。我们必须认识到翻译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即便是极具翻译才华的人也有其局限性。
为何机器无法完全取代专业译员呢?原因很简单:在国外生活的人虽然很多,能够自由使用两国语言的人也不少,但真正能够提供高质量翻译的却不多。翻译不仅仅是熟悉两种语言文字那么简单。许多人误以为翻译只是字对字、词对词、句对句的简单对应,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译员不仅仅是行走的“活字典”,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
他们在大脑中对信息进行消化、加工、过滤,使语言不仅在形式上变得熟悉,更在文化上尽可能地贴近。有时,他们甚至会创造出新的表达方式,使人们更容易理解。这些译员倾其一生,将他们在两个不同国家的生活经验融入翻译工作,促使两种文化更好地交融。而机器,无论其技术如何发展,都无法做到这一点。
翻译质量并没有单一的标准。即使机器通过了第一道关卡,能够承担翻译工作,我们如何衡量其翻译质量呢?将一段文本交给100个人类译员,你会得到一百种不同的版本。哪种翻译质量高?哪种低?在不同的对象和环境面前,考量标准是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效果是无法通过机器来制定单一标准的。
世界上存在着6000到7000种语言,Google翻译虽然支持80种语言的翻译,但仍有数千种语言等待被征服。语境在翻译中起着关键作用。一个单词可能有多种意思,完全取决于当时的语境。机器难以在一种语言中识别出这么多意思,并在两种语言中找到准确的对应关系。真正的翻译是结合“语境”和“意义”,而这还在不断变化。机器短时间内无法跟上这种步伐。
在商业领域,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决定了翻译必须依赖于人类。机器无法完成那些需要贴合人心的翻译工作。在进行全球化战略时,许多本土化的营销工作必须依靠人来完成,因为人才能说出打动人心的话。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机器无法完全取代人工翻译。
对于那些关于机器将颠覆翻译领域的预测,我想说:所有的科技预测都需要给出时间框架。没有时间框架的科技预测就像没有目标的飞行,充满了不确定性。现实往往是影响、融合和改变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颠覆和取代。我们应该关注如何让机器和人更好地协作分工,而不是简单地担心谁将取代谁。机器无法替代人工翻译的核心原因是:文化之间的学习和融合只能通过“人”这个媒介来完成。正如电子商务无法取代所有的人工销售一样,真正的销售有时仍需要人的参与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