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记者、做演员 机器人来抢饭碗?
新闻焦点:机器人演员亮相大银幕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日本科学家们研发出了一款名为Geminoid F的美女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将在日本电影《再见》中担任女主角,与真人女演员同台对戏。这部影片预计在今年11月在日本上映,引发广泛关注。
解放脑力和体力:机器人的崛起
赵海建表示,机器人从本质上来说,只是智能化的工具或机器。技术的飞速发展正赋予这些机器越来越多人性化的特质。随着机器人越来越多地融入人类生活,它们与人的差别将变得越来越模糊,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难以分辨电影中的演员是真人还是机器人。
郑佳文认为,智能机器人参演是电影界的一大进步。它们可以完成一些人类难以完成或高风险的动作,且如果能够实现大规模、低价格量产,将大幅降低电影制作成本。
王希怡对此持不同看法。他认为,除了特技之外,电影更能触动人心的是人类真情实感的表达,机器人的演绎难以达到这一效果。若机器人真的拥有了情感,其对社会的冲击和利弊难以预测,这也是机器人技术领域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
低端岗位的变革:机器人的普及
除了机器人演员外,各种机器人正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例如,新华社将在8日启用名为“快笔小新”的机器人写手,专注于体育赛事和财经信息的稿件撰写。
赵海建表示,机器人的普及可能会对部分工作产生冲击。机器人写手在财经报道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对于需要大量产出且要求准确度和速度的工作,机器人能够迅速准确地完成任务。实际上,美联社已经开始使用机器人写稿,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些机器人的出现不仅为电影行业带来了革新,也让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与担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而我们也需要不断适应这一变革。近年来,随着机器人的发展,它们开始逐渐接管人类的各种工作,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机器人革命”。这场革命不仅会对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更会深刻改变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对此,许多观点指出,机器人最先取代的将是那些低薪酬、体力劳动或服务性岗位,这可能导致低收入阶层的失业率上升。
机器人的运用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们能够将人类从简单、重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我们能够投入到更具创意的劳动中去。比如,无人机已经取代了快递员的角色,而仓储管理也被机器人所代替。这些现实应用,无疑为人类的未来工作模式开启了新的篇章。
随着机器人越来越多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很多人担心它们最终会取代人类。这种担忧并非毫无根据,但人类对于自身推动的技术进步的掌控能力仍然强大。回顾历史,人类总是对新科技带来的变革充满恐惧。在科幻片《猩球崛起》中,实验室里的变异猩猩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我们不能因为恐惧而停下脚步。事实上,人类有提高自身技能的能力,生产力的增长也会带动新的产业和岗位的创造。
值得注意的是,机器人并非无所不能。例如,演员这一职业是机器人无法取代的。机器人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真实的情感和情绪,即使在思维上比肩人类,也只是“行尸走肉”。表演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情绪的艺术,需要的是真实的、有情感的人。机器人的情感表达受到电脑程序的限制,这限制了其在表演艺术领域的发展。观众是否愿意欣赏标准化的演员表情,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就写稿而言,机器人虽然可以替代新闻写作中相对标准化的消息、快讯等体裁,但在需要发挥人类的创造力、思辨能力的领域,机器人仍然无法胜任。实际上,机器人写手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精力去深入思考,深度报道才是传媒业的竞争力所在。无论如何发展,机器人始终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工具,最终仍受人类控制。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我们需要理性看待机器人的发展。机器人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应该积极适应这一变革,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素质,以应对未来的挑战。我们也要认识到机器人的局限性,充分发挥人类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情感优势,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谨防被机器“颠覆”的挑战
王希怡谈到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他对机器人的未来持有开放的态度,认为机器人有一天或许能觉醒自我意识,从而带来一个全新的世界。虽然按现有的科技水平和速度来看,那一天似乎还很遥远,但我们不应忽视这一可能性。机器人的发展如同时间的车轮,无法阻挡其前进的步伐。未来的人工智能是否有一天会超越人类,成为新的主宰?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郑佳文则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提醒我们科技的“颠覆性”。导航让城市行车变得轻松便捷,但也削弱了我们的方向感。若有一天,司机的工作被机器人取代,我们是否就会失去驾驶的能力?这样的担忧并非多余,科技的进步可能让我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需要时刻警惕科技的“双刃剑”效应。
赵海建对此话题更是深入浅出地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我们应该合理使用机器人,充分利用它们的能力来帮助人类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但同时也不能过度依赖机器人,避免成为他们的傀儡。我们必须意识到机器人不仅是一把能够助力人类的利器,也可能是一把危害人类的利刃。我们需要明智地看待机器人的发展,既要充分利用其优点,也要警惕其潜在的风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科技的浪潮中保持稳健的步伐,不被机器所“颠覆”。
生活小妙招
- 当记者、做演员 机器人来抢饭碗?
- 智造赋能·赢创未来丨2023第九届中国汽车智能制
- 负压杀毒消毒装置 负压消毒过滤器
- 机器人开发者新选择,地平线推出旭日 X3 模组
- 2023上海物流展亮点抢先看,精彩不容错过
- 刚刚,科创板首现中止审核!盘点科创一百单八
- 众安保险纪其进:人工智能将介入保险的各个环
- 关于印发《重庆市“机器人+”应用行动计划(
- 百度、腾讯之后,美团也来了!仿生机器人将成
- 数字工程师捣鼓出「机器人」,让1.4万电梯维保
- 不走寻常路的挪威新型“进化机器人”,或将为
- 把握新科技革命“机会窗口期” 推动智能制造发
- 机器人控制系统相关知识详解
- 六步实现以设计为主导的创新和工业4.0的结合
- 杀手机器人引争议:未来无人战争之忧如何消除
- 加强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