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机器人有何作用?北京大学教授谢广明给出答案
早在两千年前,江南的池塘与湖泊中,莲叶田田,鱼戏莲叶间,一幅生动和谐的景象被诗歌所描绘,流传至今。
而今,在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也上演着一出出精彩的“鱼戏”。只这些鱼儿并非真鱼,而是由谢广明团队精心研制的仿生机器人——机器鱼。
谢广明教授与其团队,二十余年如一日,深耕在仿生机器人领域。他们的目标,是探索水下作业的新境界。他们打造的机器鱼,不仅在外观上与真鱼无异,更在功能上实现了诸多突破。这些机器鱼搭载了摄像头、抓手等先进设备,使其在水下环境中不仅能游动自如,还能感知环境、相互交流,并具备数据传输、物体抓取等特异功能。
未名湖畔,秋日的阳光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在谢广明的操控下,机器鱼在水中自由穿梭,时而顶起落叶,时而吸引真鱼围观。这样的场景,不仅吸引了众多师生的目光,更是成为了湖边的一道独特风景。
谢广明的科研之路始于博士后阶段,当时他选择了并不热门的研究方向——机器人。他坦言,选择这个方向是因为想做出能够实际应用的研究成果。而仿生机器鱼的研究,则是源于他对水下世界的浓厚兴趣。
地球被水覆盖的面积为70%以上,水下世界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水下的探索与捕捞却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谢广明团队受到鱼的启发,通过模仿鱼类的游动方式和机动性,研发出了一系列的仿生机器鱼。这些机器鱼在未来的海洋探索、水下作业甚至海洋生物研究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谢广明团队的实验室里,曾有过各种鱼类的“训练场”。通过观察鱼类的游动姿态,他们从中汲取灵感,通过力学分析、数字建模等方式,为机器鱼寻找最佳的运动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成员们经常感叹:原来一条鱼的游动姿态竟有如此多的奥秘。
如今,谢广明团队的仿生机器鱼已经走过了漫长的研发之路,从最初的探索到如今的实际应用,每一步都凝聚了他们的智慧与汗水。未来,他们将继续向水底深处探索,用科技的力量去揭开更多水下世界的奥秘。他们的故事,就像那流传千年的江南采莲诗,永远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回忆的海洋中,时光回溯至十多年前,那时团队成员奔波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只为寻找一条美丽的锦鲤。他们的追求并非仅仅为了视觉的享受,而是出于对科研的执着追求。
当时,3D打印技术尚未普及,制作机器鱼的外壳仍采用传统工艺,需要寻找专业的工匠师傅来制作模型。购买一条外形独特的鱼,经过冷冻处理后,工匠会参照其形状削制模型。这一过程繁琐耗时,至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谢广明团队却以乐观的态度面对这一切,他们笑着说:“如今,这一切已经变得简单多了,只需激光扫描和3D打印机就能完成。”
如今,谢广明拿起一件他们团队利用最新3D打印技术制作的仿生机器人展示给记者。这个柔性仿生两栖机器人仿佛一只无头小乌龟,能在各种环境中自由移动。机器人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乌龟的运动方式,通过模仿乌龟的四肢运动实现直线和转弯运动。机器人还配备了先进的传感器,可以感知周围环境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当机器人被放入鱼缸时,它的表现令人惊叹。配合着遥控器的指令,机器人灵活地在水中游动,仿佛一只真实的小乌龟。谢广明自豪地介绍:“我们的机器人在速度和方向控制方面表现出色,其性能在两栖机器人中堪称优秀。”
未来,这只由3D打印技术打造的仿生小乌龟有望协助人类完成搜索、侦察等重要任务。谢广明团队并未止步于此。他们开始将目光聚焦于机器人的使用功能,致力于优化和拓展其应用空间。
一种名为“箱鲀”的鱼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这种鱼拥有完美的外形和内部结构,是水下机器人仿生的理想对象。谢广明团队开始模仿箱鲀的形态和功能,制造出了能在水下自由游动的机器鱼。这些机器鱼不仅在未名湖中成功首游,还安装了摄像头,让人类得以从未有过的角度欣赏水下世界。
团队发现了一个问题:当夜幕降临,摄像头就无法看清周围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借鉴了鱼类的侧线系统,这是一种特殊的感知器官。他们在机器鱼体内植入了压强传感器,模拟鱼类的感知能力。这一创新使得机器鱼能够感知周围的环境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从实验室的鱼缸到校园的未名湖,“梦想”推动着这些机器鱼不断前行。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局限在这片湖泊之中,而是放眼全球,探索未知的水域。这些机器鱼未来可能会协助人类完成各种任务,如海洋探索、环境监测等。他们的旅程正如北大未名湖的流水一样,源远流长,流向未知的远方。在探索的脚步声中,我们的视线追随着一群特殊的使者——机器鱼,它们穿梭在地球最为极端的南北两极海域。从2012年的初次尝试,到在南极海域的首航,这些机器鱼经历了无数的考验与历练。它们不仅仅是科研工具,更是勇敢的探索者。搭载着传感器,它们为我们捕捉了南北两极的水质、盐度、温度等珍贵数据,并传回了与冰川共舞的壮丽视频。
尽管机器鱼在冰冷的水中游弋自如,它们却未能深入探索海底世界。团队分析后认为,海水的浮力成为了它们进一步探索的障碍。虽然留下遗憾,但这次远征为未来的科研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团队带来了宝贵的经验。
在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的日子里,智能仿生设计实验室应运而生。这是一个以智能仿生装备与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实验室,致力于开展生物个体功能的仿生创新。机器鱼的研发,正是实验室的一项杰出成果。在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由谢广明团队研发的世界首条水下摄影机器鱼荣获了创新奖,并成功实现了产业化。
谢广明的初心始终未变:“让仿生机器人通过水下作业,为百姓谋福利。”他带领团队正努力研发一种群体协作的水下作业模式。为了减轻人工操作的负担,他们开始探索让机器鱼自主沟通的方式。从南美洲亚马逊河的线翎电鳗身上,他们找到了灵感。这种鱼通过身体产生的交变电场与同伴沟通。受此启发,团队成功实现了机器鱼之间的水下信息沟通。
最新的实验成果展示了机器鱼的巨大潜力。在北大未名湖里,机器鱼与真鱼共同游动,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这不仅展示了机器鱼的出色性能,也展现了其在物种保护方面的巨大应用价值。通过与水利工程团队的合作,他们计划利用机器鱼引导真鱼洄游,保护物种延续。
随着科研的深入,谢广明的仿生对象已经延伸到水下的各个角落。从鲤鱼、草鱼到海豚、鲸鱼、章鱼等海洋霸主,再到两栖动物蝾螈,这些水下生物为仿生设计提供了无尽的灵感。人类通过学习生物的多样特点,探索更多样的世界。这就是仿生的魅力所在!面向未来,谢广明充满期待:水下世界依然充满未知和秘密等待着人类的探索。服务人类、探索未知是机器鱼的使命,也是团队的永恒目标。
生活小妙招
- 仿生机器人有何作用?北京大学教授谢广明给出
- 通过倍福基于 PC 的控制技术实现橱柜生产中的最
- 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开题报告怎么写?
- 我国工业机器人现状深度分析报告
- 人形机器人与大脑上传云端为什么会在如今出现
- 菜鸟末端配送机器人年内投入商用!下一步要研
- 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报告解读。
- 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亮点纷呈:聚焦高精尖 创新型
- 疫情之下,万众期待的IOTE2020深圳国际物联网展居
- 2016中国机器人产业演进及投资价值研究
- 帮传统制造企业走向工业4.0 智能仓储系统有多牛
- 工业机器人步入景气周期!万亿级新赛道,佛山
- 疫情期间无接触配送机器人崛起,九号机器人已
- 立库托盘机器人!捷象灵越新品颠覆无人叉车赛
- 伦理学视域下的人工智能发展
- 医疗行业热点观察(上):机器人医生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