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国产运动控制领域的“突破机会”
标题:中国自动化市场的深度变革与挑战
多年来,制造业厂商借助政策与资金支持,纷纷购入各类自动化机械设备,带动了自动化零部件市场的繁荣。回溯至十多年前,国产自动化生态尚未成熟,市场主要由安川、松下、西门子等外资品牌主导。本土品牌如汇川、英威腾等虽然在变频器市场与日系、德系品牌有过一轮较量并成功突围,但在运动控制领域,他们发现挑战更为艰巨。
外资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较早,主流设备运动控制系统的渗透率已超过八成,本土品牌难以在低端市场立足。运动控制领域的下游是广阔的通用工业,包括机床、机器人、纺织机械、造纸设备、焊接设备等,以及由此延伸出的无数细分赛道。这使得国产厂商在规模、技术和研发能力上的优势被淹没。
面对这种局面,国产自动化厂商需要寻找突破口。目前看来,一种策略是在伺服市场上单点突破,再延伸至其他行业。这种策略在伺服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本土伺服品牌通过自主研发,推出了紧凑型、中小型伺服产品系列,并根据客户需求进行调整,降低了制造成本,获得了在设备厂商中的竞争力。随着新兴设备市场的爆发和政策扶持,国产自动化厂商通过技术升级和产品差异化,缩小了与外资品牌的差距。
在运动控制器领域,国产厂商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运动控制器是自动化技术的核心,其复杂性高于其他自动化产品。目前国际市场上的运动控制器平台主要由外资厂商主导,国产运动控制平台尚未受到广泛认可。国产厂商需要避免在广阔下游市场中的乱撞式扩张,找准方向,实现技术突破。
工业机器人是运动控制领域具有绝对体量、持续高增速的市场,国产运动控制器厂商可以此作为突破口。通过收购或入股机器人企业,国产伺服品牌如汇川等开始推出工业机器人整机产品,并借此进入运动控制器市场。这一领域虽然挑战重重,但机遇亦多。国产厂商可以借鉴伺服产品的成功经验,先在中低端市场立足,然后逐步向高端市场进化。
运动控制领域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赛道。国产厂商需要循着伺服崛起的道路,避免在广阔下游市场中的乱撞式扩张,锚定一个市场,在技术的发展上找准方向,实现突破。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从技术视角来看,工业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汽车、船舶、包装机械等众多领域,成为工业标准品之一。这些机器人通过控制器实现了与驱动器、电机的融合,同时向上融合了视觉、AI、PLC等模块,构建了PC-based一体化运控平台。这一技术的深度发展,使得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更加智能化、灵活化。
从市场层面来看,工业机器人市场经历了飞速的发展。根据MIR睿工业数据统计,过去十年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量从2万多台增长到逼近30万台,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26%。这一增长的背后,是工业机器人下游行业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除了传统的汽车和电子行业,锂电、光伏、金属加工、食品饮料等一般工业市场的机器人渗透率也在大幅提升。未来,随着机器人产品性能的不断提升和智能化程度的加深,行业内用户的使用习惯也将得到进一步培养。
尽管国产机器人在综合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但经过多年的下游行业耕耘,国产机器人不断进行产品迭代,与外资品牌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例如,国产弧焊机器人的批量量产以及国产机器人在3C、新能源领域的批量出货,都标志着国产机器人在新兴行业得到了广泛认可。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发展过程中,运动控制产品经历了从各自为营到开放统一的转变。初期,由于销量较少,没有供应商愿意为工业机器人行业研发控制器。各大机器人厂商采用封闭垂直模式,导致各家控制器的编程语言不兼容,工艺文件无法通用。由于产品不共通,特定产品的维修只能由特定厂家完成,维保成为各厂商重要的利润来源。
随着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工业行业的细分市场和大小企业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这种需求推动了控制系统从分散到统一的转变。统一的控制器不仅能降低BOM成本和研发摊销,还能让大中小型开发者基于统一的控制器进行二次开发,降低操作人员的学习成本。在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后,机器人控制器领域逐渐演变成两派:一派由专业的第三方控制器厂家组成,另一派则专注于自研核心部件及本体。
在回顾历史的我们也看到了工业机器人的未来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持续拓展,工业机器人将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随着控制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将不断提升,为工业领域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率。制造业中的创新与博弈:运动控制器的崛起之路
随着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我们见证了众多产业的崛起与演变。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无论是垂直整合还是开放协同,背后都隐藏着两条清晰的路径竞争,最终达成动态平衡。在这一进程中,倍福Beckhoff、贝加莱B&R等坚持垂直自研的企业与汇川、埃斯顿等选择开放协同的企业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制造业中的每个行业都遵循着一种普遍的演进路径。企业首先通过垂直整合专注自研,建立起坚不可摧的垂直整合体系。随着行业的飞速发展,当到达爆发期时,开放协同系统厂家与其他产业链核心部件及本体/设备商开始紧密合作,与原先的垂直自研厂家展开竞争,并成功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
聚焦到运动控制器市场,无论是开放协同控制器厂家还是封闭自研控制器的本体商,他们都正朝着行业头部聚集。在国产机器人行业早期,有数家第三方开放协同的机器人控制器厂家。然而到了2022年,第三方控制市场的头部效应愈发显著,CR3和CR1的数据都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预示着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与此自研控制器的本体商也呈现出相似的头部聚集效应。
在这一进程中,我们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2021年,国产头部厂商中并无一家采用第三方控制系统;仅仅一年后,已有部分头部厂商开始批量采购第三方控制器。这背后的原因是大部分自研控制器的厂商在产品和性能上并无明显优势,而且从综合成本核算来看,其成本甚至比第三方控制器还要高出约一万元。
展望未来,我们预计第三方控制器将在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中国乃至全球的机器人产业将呈现出一个清晰的格局:少数几家第三方控制器头部公司与多家本体商将长期竞争与合作。而在这背后,现代化制造业的产业链日益紧密地衔接在一起,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动都可能引发广泛的蝴蝶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本土自动化品牌的迅速崛起已经让外资品牌的技术优势不再明显。特别是在运动控制器领域,随着半导体、光伏、锂电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小型PLC的需求大幅提升,本土品牌如汇川和信捷已经开始与外资品牌展开有力的竞争。
未来,机器人领域的PC-based运动控制器正面临着一个绝佳的发展机遇。与此第三方控制器厂商与机器人本体厂商、集成商和终端客户的合作将更加紧密,共同构建一个国产一体化的运控平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国产运动控制器将能够从工业机器人领域切入,彻底改变整个自动化市场的格局。在这个过程中,"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将得以实现。
生活小妙招
- 智能建造加速传统产业格局重构
- 人工智能2050年超过人类智能
- 机器人产业未来的趋势如何
- 用匠人精神打造服务机器人
- 救援机器人的崛起与未来
- 机器人上岗引领安全生产3.0时代
- 灵动AMR哈雷摩托Pic2Go即拣即走方案成DHL全球
- 江苏苏州:疫情催生物流配送新市场 配送机器人
- 机器人应用推广提速,赋能千行百业转型升级
- 机器换人大势所趋 中小企业该如何践行?
- 丰田的首款下一款EV将是雷克萨斯品牌电动业务正
- 我是谷歌机器人,我认为人类天生不适合在科技
- 日本银行设中文服务机器人接待华人
- 人形机器人的未来,藏在人工智能的历史里
- 浙江日报头版点赞!会“缝合”不锈钢钣金的机
- 工业机器人龙头布局智能人形机器人,但不止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