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人口”数量暴涨

生活知识 2024-12-19 09:13www.robotxin.com生活百科

中国在全球机器人领域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期的一系列动态充分展现了中国科学家与企业家对机器人的热情,甚至房地产巨头也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全球领先、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企业,正积极投身机器人研发和应用。

在今年的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高峰会上,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宣布,万科将与世界著名机器人研究中心合作,以适应中国国情和着眼于未来发展。他透露,万科计划用机器人取代30%的物业管理岗位。万科的“第五食堂”已经开始尝试让机器人负责烹饪工作。

王石提到的“第五食堂”是万科为社区居民提供的第四个就餐空间,强调科技融合,将其作为新建住宅区的标准配套服务设施。今年1月,万科与“长城汇”合作推出了广东第一家机器人主题咖啡厅“RobotX Café”。该咖啡厅位于万科云城这一科技创业社区,旨在突出机器人概念,让人们对广州的机器人产业有更深刻的印象。

在第三届外滩国际金融峰会上,王石表示未来万科将有40%的员工被机器人替代。这一预测的背后是万科所在的建造和物业服务领域的劳动密集型特性,以及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大背景。随着老龄化的趋势和年轻人从事传统行业的意愿减弱,机器人替代人力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万科高层表示,他们关注的机器人主要应用于物业服务领域,并会根据应用需求进行技术方案的筛选和实施。

万科不仅在物业服务领域尝试使用机器人,还计划将其应用于酒店管理和其他领域。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万科机器人管理的酒店将在深圳开业。在业界,万科的前瞻性和创新精神备受瞩目。与此中国其他企业也对机器人技术抱有浓厚兴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也证实了中国正在经历一股“机器人热”。

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的高度关注和政策支持。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的刘进长研究员认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探索研发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将围绕市场需求,突破核心技术,促进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

回顾中国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从第一台机器人的诞生到现在,仅仅15年的时间,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子制造、汽车制造等精密制造领域,并在纺织、石化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迅速扩大应用。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预测,到2017年,中国生产厂房中运作的机器人规模将居全球首位。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壮大,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市场前景。全球机器人贸易繁荣,总额突破95亿美元,若算上相关软件、外围设备和系统工程,市场规模更是超过290亿美元。中国已崛起为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与全球工业机器人使用第一大国。

行业专家纷纷看好中国机器人产业,认为其需求真实且强劲。中国制造商迅速崛起,已占据全球机器人市场的四分之一份额。尽管日本制造商如安川、发那科仍领先市场,但“世界四大机器人制造商”均已在华设立生产基地,预示着更多企业即将跟随他们的步伐进驻中国。去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激增54%,达到5.6万个,产量也同步增长。智能语音交互产业及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亦蓬勃发展。

在这波科技浪潮中,诸多知名企业已积极布局。美的集团自2011年开始引入机器人技术,用于生产制造环节的自动化改造,并计划加速智能物流发展。富士康亦不甘落后,提出到2020年实现在华工厂30%的生产自动化,并计划出售自家研发的机器人Foxbot。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面临三大核心任务:整机系列化产品的开发应用、数字化生产方式的改造、关键零部件的研制与应用示范,以及建立第三方检验检测能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协调司副司长蔡荣华强调,这些任务的完成需要机器人生产商与用户的紧密合作。蔡副司长进一步指出,机器人行业需要从扩大市场消费、金融支持、引进技术人才以及直接产业基金支持等多个方面获得政策扶持。

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在飞速发展,不仅大型企业的参与热情高涨,政策扶持也在不断加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中国机器人产业有望在未来继续领跑全球。中国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于今年年初正式启动,其总部设于上海,同时在广州、沈阳和重庆设立了三个分中心,覆盖了主要的机器人生产和应用区域。这一举措预示着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和未来趋势。蔡副司长表示,该中心的建设并非单打独斗,而是联合了工信部、国家标准委、国家认监委等多个部门共同推进,目前进展顺利且迅速。

在珠江三角洲等劳动力输入密集地区,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机器换人”已成为制造业的必然趋势。广东省已宣布在2015至2017年间推动19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机器换人”计划,投资9430亿元人民币用于工业技术改造。这种转型不仅源于招工难、用工贵的问题,更是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减少的必然结果。

浙江省作为东部沿海省份的代表,率先开启了“机器换人”工程,推动工业生产由“制造”向“智造”转变。杭州等城市鼓励企业采用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替代传统的手工操作。随着地方对机器人产业的扶持和补贴政策的推动,机器换人的现象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制造业发达地区尤为突出,正在形成制造业领域的常态化。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一研究所所长施进浩表示,不仅大企业,中小企业也开始逐渐采用机器人生产线。随着人工成本的大幅上升和产业升级的需求,机器人替代人工的趋势已经很明显。除了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外,高端精密智能化制造方式的内在要求以及解放人类劳动力的历史使命也是推动机器人应用扩大的重要因素。

机器人应用正在迅速扩大至新兴的中低端市场,如工程机械领域以及传统的石化、粮食、建材、化肥、饲料等行业。在汽车行业,出于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等需求,机器人已成为各生产车间的标配。尽管中国的机器人总量庞大,但机器人密度并不高。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机器人需求国中排最后一位。但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机器人市场的兴起,未来中国的工业机器人需求潜力巨大。预计至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新增需求和更新数量将达到惊人的数字,有望带动庞大的零部件市场。

企业对“机器换人”的共识正在增强。调研报告显示,大多数企业具有强烈的需求愿望,将机器换人视为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在“机器换人”之后,企业不仅降低了用工成本和经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还优化了就业结构,减少了能源消耗和生产事故等。“机器换人”已经成为诸多企业的发展计划之一。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普及,机器人将在更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确实,“机器换人”策略的实施,正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种变革也带来了技术技能领域劳动力市场的巨大挑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工作岗位正在被机器替代,对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逐渐减弱。我们频繁地听到关于“机器换人”引发“无就业增长”等问题的报道。

尽管如此,专家们普遍认为,当前“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矛盾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需要正视这一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技术进步虽然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催生了新的机遇。我们应当努力寻找平衡点,使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适应,从而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页 《 1 2 下一页》』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