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中的管理变革 用工模式正经历四大转变

生活知识 2024-12-18 12:10www.robotxin.com生活百科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中国正面临一场深刻的经济转型。以GDP增长7%的趋势来看,这种发展速度不仅被社会广泛接受,更是未来发展的必要路径。在这种新常态下,企业经营环境的变迁带来了诸多的外在挑战。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言,我们需要敏锐地洞察那些看似微不足道但实则至关重要的未来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关键事件。

Kronos中国劳动力研究院经过深入研究,对2015年中国劳动力管理的发展趋势做出了精准预测。那么,这些趋势究竟会给企业的未来劳动力管理带来哪些具体的挑战呢?本文将逐一阐述。

一、工业4.0浪潮下的企业挑战与机遇

随着工业4.0的推进,机器人替代人工成为了一种趋势,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工厂中,技术工种的需求日益增加,普通劳动力逐渐让位于高科技设备。这种转变使得人们需要重新思考未来的就业方向。

事实上,从19世纪自动化技术引发人们对工作岗位不确定性的担忧开始,到上世纪60年代工业机器人首次进入美国生产企业,再到如今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工业互联网等概念的形成,机器人正在逐步替代人的重复性、枯燥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者,受到的冲击将越来越明显。

在这一背景下,企业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平衡机器人的引入与人力资源的发展?直方大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创始人及总裁许正指出,企业在引入机器人后,需要思考如何将业务与服务业向更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这包括模式、业务组合的迁移。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产业结构转型是一个重要方向。企业应积极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科技研发、创意设计等智慧型服务业,以扩大对于高端劳动力的市场需求。电子商务、金融、电信等网络服务和后台服务也应得到加快发展,以吸纳刚从传统制造业转型而来的劳动力就业,促进劳动力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提升。

虽然机械化可能会使一部分人失去工作,但它同时也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例如,在珠三角等“世界工厂”地区,在招工难的情况下,正经历智能制造的升级,让机器人承担更多的繁重、枯燥劳动。

Kronos中国劳动力研究院院长缪青指出:“机器人的部署会替代大量简单、重复性工作,但对员工的技能要求也在提高。企业需要匹配员工技能、可用性、需求等要素,谁的匹配度越高,竞争力就越强。”

针对这一挑战,Kronos大中华区高级顾问李品伟分享道:“在人员匹配上,企业应安排合适的、有能力的人操控机器人和设备。需要重视员工技能的培养和考核,包括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工作时长、工作强度等。”

在工业4.0时代,未来的人才需要从两个维度来看:一是纵向培养的层次结构,包括研究型工程师、高等职业培养的工程师以及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二是横向的跨学科交流,涉及机械、电子、通讯、软件、控制等多学科。跨学科、专业性强的人才将更受欢迎。企业也需要培养能够组织团队项目实施、情商智商都较高的复合人才。

工业4.0为人们带来了个性化的产品体验,企业需要培养能够生产个性化产品的灵活人才。教育体系也需要用工业4.0的思想来反观教育,培养能够适应未来工业发展的个性化人才。

工业4.0时代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企业需要敏锐地洞察这些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和把握机遇。二、机器人的引入:未来的用工挑战与机遇

在全球化浪潮中,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机器人正逐渐成为生产线上不可或缺的一员。随着这些机械伙伴的引入,一个问题正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机器人是否会造成大量工人的失业?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又该如何平衡劳动力的需求与商业业态的变化?

德勤中国制造业总经理杨莹指出,中国的制造业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劳动力成本优势。但随着工人薪资的大幅上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尽管如此,在知识密集型产业中,“中国制造”依然以其高性价比立足。为了适应全球产业链的变迁,中国开始逐步向产业链的上下游转移,而这一过程需要大量具备高教育水平的劳动力作为支撑。

预测未来十年,我们将见证一个庞大的劳动力大军的出现。这些劳动力不仅具备高中以上的教育程度,更有超过一半的人拥有大专或以上学历。这一庞大的劳动力队伍将为中国制造业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在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的领域,如IT、机械设备和化工等行业。

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服装、鞋帽等简单制成品行业将面临劳动力短缺和成本上涨的双重压力。但与此机器人的引入也催生了新的就业需求。从机器人的研发、操控到维护和保养,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只要工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他们就能适应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带来的挑战。

北大纵横资深合伙人朱宁对此持乐观态度。他认为,机器人的引入实际上释放了更多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可以与制造业形成互补。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服务业将成为最大的就业领域。随着国内机器人制造商的发展,进口机器人的成本高昂问题将得到缓解。目前,我国正在努力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形成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

与此我国的机器人市场也在迅速增长。据统计,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市场。我国在机器人制造方面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转型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方向迈进,我国的机器人制造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机器人市场的需求潜力巨大。面对机器人的引入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积极应对和把握机会。通过加强技能培训、促进产业升级和加强国内机器人制造产业的发展等措施来平衡劳动力的需求和商业业态的变化带来的挑战。这样我们就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针对大型企业的不同岗位需求,用工形式的建议如下:

对于关键技术性岗位、职能管理核心岗位以及助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升竞争优势的职位,建议采用劳动合同制。这种稳定的形式适用于长期且需要深度参与企业发展的员工。劳务派遣制则适用于临时性、辅助性以及替代性的非核心岗位,这种形式能够帮助企业灵活应对业务波动。劳务外包用工适用于那些非关键的操作岗位,可以更专注于核心业务。实习生则适用于事务性的、非竞争性的岗位,为其提供实践经验的也为企业带来新鲜视角。对于涉及专业技术、法律等需要丰富经验的岗位,退休返聘人员是理想的选择。而对于临时性、事务性强或替代性但具备特定资质或经验的岗位,非全日制用工是一个灵活的选择。

中国社会目前更倾向于全职用工的固化思维,对多元化用工模式缺乏足够的准备。年轻人更倾向于寻找稳定的工作。企业在尝试多元化用工过程中需要深思熟虑,权衡利弊,灵活调整策略,以确保主要目标的实现。这需要深入理解劳动合同法,重新审视多元化用工的初衷,避免在合同解除和工资安排上的随意行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也需要新的解决方案。类似于Uber的新型劳动雇佣关系提供了一个自我雇佣的可能性,借助互联网技术重新梳理雇佣关系,从技术层面和新型雇佣关系上寻找突破。

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对新型用工形式的支持明显不足。灵活用工形式具有人员流动性大、劳动关系不稳定等特点,对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多元化用工形式迅速发展,但相应的劳动保障配套政策却明显滞后。劳务派遣等新型用工形式虽然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劳动关系不清晰、劳动者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在设计时主要是基于正规就业情况,并不完全适合灵活就业的特点。针对新型用工形式,国家和企业需要共同寻求解决方案,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