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机器人大会闭幕 签约金额53亿
在新京报的报道中,一场科技与创新的盛会——世界机器人大会圆满落幕。这场为期四天的盛会,不仅是展示前沿科技的舞台,更是激发新思想、新创意的论坛。
在大会期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1)》等重要报告发布,揭示了机器人产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大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合作,签约金额高达53亿元,这无疑将进一步促进机器人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这场大会包含了论坛、博览会和大赛三大组成部分。论坛环节汇集了国际嘉宾和业界专家,包括图灵奖得主、两院院士等300多位业界精英,共同探讨了机器人技术的未来发展。他们的深入交流和探讨为现场和全球远程听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思想盛宴。
博览会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汇聚了来自全球顶尖的机器人创新产品。新松、abb等国际领军企业,以及中信重工防爆轮式巡检机器人等新产品、新技术纷纷亮相,吸引眼球,圈粉无数。
大赛环节也是激情四溢。共融机器人挑战赛、BCI脑控机器人大赛等四大赛事火热开展,共计4万余名选手参赛,展现了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机器人竞技水平。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大赛还取得了2021年度脑控打字的最佳成绩,实现了与其他国际赛事的互认,为机器人领域的人才储备搭建了重要平台。
对话:中科院机器人研究专家介绍纳米机器人的未来奇迹
随着实验室中微型机器人的研发进展,一场科技革命似乎正在悄然临近。这些肉眼难以看到的机器人,被称为纳米机器人,未来可能将颠覆我们对癌症治疗的认识,带来革命性的变革。那么,纳米机器人的研究究竟进展到了何种程度?我们何时能够见证科幻场景成为现实?让我们跟随新京报记者的脚步,一探究竟。
在2021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我们有幸采访到了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副主任刘连庆。他为我们揭示了纳米机器人的神秘面纱和未来的无限可能。这些纳米机器人虽然微小,但却拥有强大的能力。它们有可能成为未来治疗癌症的利器,通过精准地定向杀伤肿瘤细胞,为人类健康带来福音。
刘连庆表示,目前纳米机器人的研发正处于关键阶段。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努力攻克技术难题,推动纳米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未来,这些微小的机器人将在医疗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为癌症治疗带来前所未有的突破。
探访纳米机器人的微观世界:材料选择与生物兼容性是关键
新京报:纳米机器人,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遐想的名字,那它们究竟有多小呢?
刘连庆:关于纳米机器人的尺寸,学术界并没有严格的定义。简单来说,只要机器人至少在一个维度达到了纳米尺度,就可以被称为纳米机器人。这个尺度并非一定要在1纳米以下,而是在10纳米到100纳米之间。想象一下,即使一个纳米机器非常长,但如果其直径小于100纳米,它依然可以被称为纳米机器人。还有些学者认为,只要机器人的本体尺寸小于1微米(微米),就可以被纳入这个范畴。学术界有时会用微纳机器人来泛指那些尺寸极小、能够进入人体的机器人。
新京报:如此微小的纳米机器人,那它们是由什么神奇的材料制成的呢?
刘连庆:纳米机器人的构造材料多种多样,但有一个共同的发展趋势,那就是向生物可降解、完全生物兼容性的材料转变。因为这些机器人注定要被送入人体内部,所以其材料的生物兼容性至关重要。只有确保材料对人体安全无害,才能确保纳米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损害。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期待有更多的材料科技能够为纳米机器人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让它们在医疗、科研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毕竟,这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微观世界,等待着我们去探索与发现。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纳米机器人时代。在这个时代,科学家们正致力于研究一种新型的机器——纳米机器人,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目前,使用最多的材料是磁性材料,然而其生物兼容性稍显不足。现在,研究者们正在寻找具有生物兼容性的材料,如可降解的水凝胶或多肽等,以更好地满足需求。这些新材料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能源供应和控制问题。
这些纳米机器人的潜力远远超出作为靶向药的载体。想象一下,如果一个患者经历了手术,体内留下了创伤,纳米机器人可以自我组织,形成一个类似创可贴的平面,直接贴在伤口上,帮助伤口愈合。它们的作用并非输送药物,而是直接参与伤口的愈合过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纳米机器人的功能将越来越强大。在将来的某一天,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或许会成为现实。例如,纳米机器人可能会具备挖掘和搬运的能力,当人体心脑血管出现阻塞时,它们能像小小的工程师一样,具备手爪功能,清除阻塞部位。仅仅将纳米机器人理解为靶向药是远远不够的。
虽然纳米机器人当前主要在医疗卫生和癌症治疗领域大放异彩,但它们的潜力远不止于此。想象一下,未来纳米机器人如同纳米灰尘一般,携带传感装置四处游走,收集各种信号,那么它们在国防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也将能发挥巨大作用。
在接受新京报的采访时,被问及在小鼠身上进行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刘连庆表示,实验结果已经证明,在活体小动物身上,纳米机器人可以被集群控制。这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不仅如此,这些纳米机器人在对实体瘤的定向性杀伤作用方面,效果惊人。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还没有对这些小鼠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如果纳米机器人在人体上应用,不仅要能精准地杀伤癌细胞,还要确保对人体的副作用最小化。目前的生物学实验大多关注于主要指标——是否能消除肿瘤,而对小鼠的其他生理状态观察相对较少。我们不能轻率地得出结论,认为微纳机器人比现有的放疗和化疗效果好很多。只能说,在药物传递效率这一指标上,它们超越了传统方法。
那么,为什么使用纳米机器人的药效会比注射方式更好呢?新京报提出了这个有趣的问题。这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纳米科技的高效性、精准性和安全性等多方面的因素。纳米机器人的发展前景广阔无比,让我们拭目以待它们在未来医学领域的惊人表现吧!刘连庆专家解析:纳米机器人为医疗带来革新
传统的静脉注射方式,许多药物在输送过程中会被代谢,真正到达病区的药物量有限。纳米机器人技术的出现为医疗领域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想象一下,纳米机器人被注入体内,它们精确地导航至目标区域——肿瘤。这些微小的机器人表面附着着能够消灭肿瘤的药物,药物缓慢释放,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大大提高了药效。通过超声和CT技术,研究人员能够清晰地知道肿瘤的位置,实现靶向性治疗。
更令人兴奋的是,肿瘤细胞在40℃以上的温度下就会死亡。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光热效应、磁热效应等方法,对纳米机器人集群进行加热,提高区域温度,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
我国的纳米机器人研究与国际领先水平同步。这一技术的潜力巨大,为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想象一下,未来我们可以利用纳米机器人进行精准治疗,这无疑是对传统医疗方式的巨大革新。
那么,国内外纳米机器人的研究进展如何呢?让我们继续关注这一领域的动态,期待更多的突破和创新。刘连庆指出,从发表的文章数量、质量和实验进展来看,中国在微纳机器人领域已经与国际领先水平保持同步。在实验层面,国内进展基本与国外持平,甚至已经将微纳机器人应用于小动物的实验,如老鼠等。
在“十四五”期间,我国科学家已经将视线投向了在大动物身上的实验,例如家猪、狗等。对于新京报的提问——什么时候可以在灵长类动物身上做这种实验,刘连庆表示,目前,用大动物做实验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学校和有资格的医院可以联合进行。对于猴子等灵长类动物的实验,审批过程相当严格。尽管技术与微纳机器人在其他动物身上的应用是相通的,但从动物保护和等方面考虑,想在灵长类动物或人体上进行实验,还需要经过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
他的讲话充满了专业性和深度,展现了中国在微纳机器人领域的进步和未来的展望。他的言辞中透露出对科学的敬畏和对未来发展的期待,同时也尊重每一个生命,强调实验的和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