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自动化石金博:李群最终目标是轻工业自动化改造
随着中国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机器换人”的趋势变得愈加显著。国内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重工业领域的自动化改造正在稳步推进,在轻型制造业领域,尤其是食品、小家电和3C电子配件等行业,生产规模分散,自动化程度普遍不高,仍依赖大量人工劳动。随着国内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这些小型制造业企业亟需进行自动化改造和升级。
近年来,机器人在细分行业的应用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在这个背景下,李群自动化公司致力于打造不同行业的自动化生产线,向业界展示了轻型制造业同样能够完成智能化产业升级的可能性。该公司已经推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包括香港美心月饼的全自动化包装生产线、大疆微型电机的自动装配工作站等,展示了其在轻型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实力和创新能力。
除了自主设计轻型工业机器人,李群自动化还致力于为制造企业、系统集成商和科研机构等用户提供轻型制造业的整体解决方案,构建智能化的生产系统,从而提升企业的制造能力。那么,李群自动化的创新力究竟体现在哪里?为何一家专注于机器人研发的企业会同时为传统制造业提供自动化解决方案?李群自动化又是如何看待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呢?
近期,亿欧走访了位于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李群自动化总部,与创始人石金博进行了深入交流。在探讨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时,我们了解到“机器替人”的趋势已经愈发明显,轻型制造业的自动化改造势在必行。
制造业长期被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但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工厂用人成本的上升,“机器替人”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关键途径。目前,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制造业的应用最为广泛,从搬运、装配、焊接到检测和包装,机器人已经深度参与到汽车生产的各个环节。电子电气、化工和大型家电等领域也广泛应用机器人作为生产辅助工具。
李群自动化作为业内领军企业之一,将持续关注并适应这一趋势,不断创新和完善产品线,为更多制造业企业提供高效、智能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在重工业领域的自动化改造如火如荼之际,反观食品包装、小家电、3C配件等轻型制造业,仿佛还停留在古朴的“手工作坊”时代。这些制造业的分散规模以及较低的生产流程标准化程度,使得自动化改造难以渗透。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三点:
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起步较迟,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被“四大家族”占据。由于国内外制造业的产业分布差异,通用的机器人并不能完全适应国内的生产流程。
轻型工业的生产规模较为分散。在过去享受人口红利的时候,工厂更倾向于使用人力而非自动化改造,因为人力成本远低于自动化改造的成本。但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企业面临招工难的问题,每年新增的就业大学生也并不愿意从事相关工作,这使得劳动密集型企业更加难以招聘到足够的员工。人工生产过程中的身体因素和情绪变化也会影响生产效率。
人在生产过程中的灵活性是机器在短时间内无法追赶的。以月饼包装为例,流水线上的工人能够轻松地分辨出月饼的正反面,并灵活地调整其位置。但在自动化生产线上,这需要复杂的机器视觉识别系统来完成。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许多其他生产环节中,机器难以达到人工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基于以上分析,国内轻工业亟需寻找合适的自动化改造升级方法。李群自动化的创业思路正是应运而生。该公司希望从生产规模较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入手,凭借其在轻型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技术优势,为不同行业提供适应其生产需求的自动化生产解决方案。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实践,李群自动化致力于推动轻型制造业的自动化改造升级,提高生产效率,解决企业面临的招工难和生产效率问题。从李群自动化窥探工业机器人创新之力量
深受运动控制领域专家李泽湘教授经世致用理念的影响,石金博带领的李群自动化团队始终坚持以技术为核心,同时又注重实际应用的重要性。面对当前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被“四大家族”占据以及核心零部件缺失的严峻现实,李群自动化依然坚守初心,不断在工业机器人领域进行深度创新。
2013年,李群自动化全球首创的并联机器人,以其独特的驱控一体化设计,极大地减少了外部走线,去除了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外置控制柜,使得机器人更加轻便,空间占用率大幅降低。这一创新,不仅提高了机器人的生产效率,更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016年,李群自主研制的scara机器人和Delta机器人荣获中国首批工业机器人产品质量认证。这一认证涵盖了三个重要方面:机器人整机认证,针对安全和电磁兼容性能进行严格检验;机器人部件认证,对各个部件的性能和安全进行转向认证;以及应用评定、评估,对机器人在不同工况和应用过程中的整体系统进行可靠性和安全性评估。这一认证无疑为李群自动化的机器人品质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
2017年,李群在合作伙伴大会上推出的“驱控电一体技术”,再次展现了其在技术创新的决心。除了继续优化外部设计,更重要的是采用了分布式技术,使得机器人拥有了广泛感知、快速计算的能力。这一技术的推出,预示着李群自动化在机器人技术领域的深度探索。
除了技术上的不断创新,李群自动化也十分注重客户需求的研究。石金博认为,机器人行业的最大痛点在于应用。国内许多轻型制造业无法完成自动化改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外机器人厂商不了解国内产业的具体要求。李群自动化深入了解客户需求,积极研发符合国内产业需求的机器人产品,这也是其与其他机器人厂商的重要区别。他们的研发部门始终与国内产业紧密相连,确保能够“随用随调”,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种深度了解客户需求并为其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的能力,是李群自动化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2015年,李群自动化引领创新,独立设计并成功交付全国首条全机器人自动化月饼包装生产线,这一壮举得到了广州酒家利口福和香港美心月饼的认可与签约。李群的探索之旅并未止步,他们还将技术触角延伸至手机配件、玩具、军工等多个领域,为不同场景量身定制自动化生产解决方案。
石金博在接受亿欧采访时表示,李群在商业化的道路上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由于这些领域此前鲜有人涉足,应用层面的问题需要逐一解决。但凭借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和控制器,李群能够实现整套系统的自主可控。他们愿意通过不断的尝试,让技术解决流程中的问题。
李群的产品思维独特而深远:“解决一个问题不难,我们希望能够解决一类问题。”这句话凸显了李群的核心思路:他们不只是追求短期成果,更致力于长期的技术积累和产品研发。这也正是李群自动化区别于一般集成商的地方。在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的初期,除了市场份额被国际巨头占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的缺乏也是行业发展的难点。许多国内机器人厂商因此扮演集成商的角色,而李群自动化则在这个角色中融入了更多的自主研发元素。
在2017年的合作伙伴大会上,石金博坦言公司许多核心零部件需要从国外厂商订购。但在减速器方面,李群与国内合作伙伴绿的谐波共同开发定制,并已成功应用到各款机器人中。与一般集成商不同,李群自动化的集成产线逻辑是以产品思维为导向的。他们注重技术积累,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真实客户需求,去解决一类问题,并生产出更具有普适性的通用机器人。自主开发自动化生产线对李群来说是必经之路。
与此石金博也充分理解集成商在这个领域的重要性。他认为健康的行业应当共同分担效益,产业自动化升级需要上下游企业的通力合作。李群自动化愿意与各方携手共进,共同推动中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这种合作共赢的理念,让李群自动化在行业中独树一帜,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任和合作伙伴的尊重。随着国内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国内轻工业转型升级的意愿愈发强烈,这对于类似李群自动化这样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遇。石金博在接受亿欧采访时表示,李群自动化不仅仅销售机器人,还将机器人本地和系统集成搭配销售,其2017年的订单总金额已经超过了1亿元。
李群自动化正在走在打造自动化产业基石的道路上,这不仅是公司的战略方向,更是创始人石金博的最大愿望。他期望通过不断创新和努力,使李群自动化的机器人在行业内树立标杆,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基石。这样的愿景不仅体现了石金博对机器人技术的坚定信心,也展现了他对未来自动化产业的无限期待。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李群自动化正在以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视角,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寻求更多的发展机遇。他们不仅关注自身的成长,更关注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努力为行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样的企业,无疑值得我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