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抢银行饭碗时代已来,全面失业潮来临我们能做什么?
标题:机器人时代来袭,金融业面临失业恐慌——人工智能对银行饭碗的挑战
一、引言
当我们谈论当今世界银行最大的危险时,很多人可能会想到黑天鹅事件、次贷危机、汇率暴跌或房地产崩盘。我们真正应该害怕的可能是人工智能。近期,人工智能在金融业的一系列行动引发了一场全面大恐慌。今天,我们来探讨机器人抢银行饭碗的时代已经来临,面对全面失业潮,我们该怎么办?
二、金融业的人工智能危机:大面积攻陷的趋势
近日,一张来自日本的动图让人们开始关注到人工智能已经开始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葬礼现场,一个“机器人僧侣”穿着袈裟、敲着木鱼,作为高僧大德的存在出席葬礼。这个名为Pepper的机器人,以其高效且经济的表现赢得了人们的关注。这只是冰山一角。在金融领域,人工智能的威胁远比这要大得多。银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工智能已经开始替代许多传统银行工作,如信贷分析、交易监控等。基于大量个人数据的分析,人工智能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借款人的信用状况、欺诈风险以及购买行为等。机器人的分析能力远超人类信贷员。
三、金融业的深度变革与人工智能的崛起
人工智能的崛起不仅引发了人们对于银行职业的担忧,更重要的是它在金融领域的深度变革。在金融领域,数据分析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收集和分析客户的行为数据、购买记录等,人工智能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市场趋势和风险。人工智能还能实时监控交易行为,有效预防和打击欺诈行为。这种高效的自动化处理模式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降低了人为错误的风险。金融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应对失业潮的挑战呢?我们需要重新思考金融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培养适应数字化时代的人才,提升我们的技能和竞争力。和企业也需要共同努力,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来应对失业潮的挑战。我们需要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拥抱变革,迎接挑战,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在这场金融业的革命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更要看到它带来的机遇和潜力。让我们共同探索金融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共同迎接机器人抢银行饭碗的时代!在全球银行业的巨变之下,银行业已经成为最充满挑战和风险的行业之一。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银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埃森哲在名为“2017年技术愿景”的报告中指出,技术的浪潮正在席卷银行业,超过四分之三的银行家相信人工智能将深刻改变银行与客户的互动方式。
以前,客户需要亲自前往银行柜台办理开户、理财或转账等业务,而现在,通过机器或手机应用,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服务,这些都是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不仅如此,人工智能正在逐步取代银行中的工作人员。
前德意志银行CEO John Cryan曾表示,AI算法能够替代德国银行一半的劳动力。在他任职的两年半时间里,他裁减了4000名员工,这些员工的大部分工作已被AI算法接管。新招聘的员工则更多偏向于销售或研究员岗位。
金融时报的一项调研显示,从2007年至2017年间,世界十大投资银行(除了花旗和美国银行)共裁减了6万名员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工被AI取代,银行业的裁员数量仍在直线上升。在此背景下,花旗银行宣布计划在五年内将投资银行部门的科技和业务人员裁减一半,转而使用人工智能算法来完成相关工作。
与此在中国,银行业也在经历类似的变革。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客服中心发展报告(2017)》显示,截至2017年末,银行业客服中心从业人员为5.12万人,较2016年下降了4%。这4%的员工同样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人工智能的崛起无疑给银行业带来了挑战与机遇。银行需要适应这一变革,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优势,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为员工提供更有价值的工作。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时代,让我们共同期待银行业在人工智能的引领下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一、金融业被人工智能淹没,全面金融失业潮已不可避免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金融业这一人类顶尖的高知识产业正被人工智能无情地改变。从全中国第一家无人银行的诞生,到五大行的裁员风波,人工智能引发的失业潮已经悄然来临。在这场大潮中,金融业首当其冲,我们不禁要问,全面金融失业潮来临,我们该如何应对?
二、全面失业潮的挑战与机遇
最近,《人类简史》系列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的最新著作《今日简史》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书中,赫拉利以《就业:等你长大,可能没有工作》为题,提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预测:只需10到20年的时间,就可能有几十亿人成为经济上的多余存在。难道我们真的无法避免这场失业潮吗?
或许事情并非那么简单。赫拉利指出,人类拥有两种能力: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过去,机器人在身体能力方面与人类竞争,而人类在认知能力方面占据巨大优势。尽管我们早在一百多年前就面临自动化的问题,但自动化的我们也创造了许多需要人类独特认知技能的新工作,如服务业的工作,包括学习、分析、沟通以及理解人类情绪等。这些新工作让我们避免了大规模的失业潮。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不仅在技能上超越了人类,在理解人类情绪方面也正在赶超人类。我们不禁要问,除了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我们还有什么能力能够让我们永远胜过机器人?
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并寻找应对策略。我们可以积极学习和掌握新技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企业也应承担起责任,为劳动者提供培训和转岗的机会。在这场与人工智能的竞赛中,我们需要不断适应、不断创新,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入了解生化机制如何支撑人类的情感、欲望和选择,为我们揭示了人工智能在解析人类行为、预测决策方面的巨大潜力。我们所称赞的直觉,实则只是行为学领域的辨识能力罢了,即使是司机、银行经理和律师这些职业所倚重的直觉,不过是识别反复出现的模式而已。这也意味着,人工智能有能力超越那些曾被视为专属人类能力的领域,并在其中表现出更高的效能。
失业的威胁不仅仅源于信息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更是源于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融合。人工智能不仅在传统的领域打败人类,更展现出独特的非人类能力。人工智能和人类之间的差距不只是程度上的差距,而是本质上的不同。这其中最显著的区别在于“连接性”和“可更新性”。
谈及连接性,人类作为个体,难以形成全面且即时的络。而机器人则能轻易地将计算机集成为一个单一、灵活的网络。这意味着,我们面临的并非简单的机器人取代部分工人的问题,而是所有个体工人被一套集成的网络所取代的情境。这就是连接性的巨大优势。
另一方面,机器人的可更新性也是其一大优势。面对新的政策、市场变化或疾病等情境,人类需要长时间来反应和判断。对于机器人来说,无论全球有多少亿人工智能机器人,他们都能瞬间完成信息的全面更新,并相互分享。
连接性和可更新性为机器人带来的优势是巨大的。以银行为例,即使有人类员工的工作效率再高,机器人的介入仍能将整体的工作效率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面对这样的变革,我们是否应该感到恐慌,担心自己成为无用之人?大可不必如此。未来充满机遇与挑战,我们需要积极适应、勇敢面对这个全新的时代。赫拉利指出,与其在竞争层面试图超越机器人,人类不如专注于机器人的维护和运用。虽然机器人确实取代了众多工作岗位,但它们也在维护、远程控制、数据分析和网络安全等领域催生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到了2050年,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合作将成为就业市场的主流趋势,无论是在银行还是警察等各个领域,“人类+人工智能”的组合将展现出超越单一人类或机器人的能力。
这些新兴的工作岗位可能需要高度的专业知识,传统的低技能失业者可能难以适应。过去自动化浪潮中,劳动者可以轻松从一个低技能岗位转移到另一个低技能岗位,比如农民转为工厂工人,工厂工人转为超市收银员。但现在,人们难以简单地将自己转化为适应人工智能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人群。以无人机驾驶员为例,即使这一岗位空缺巨大,也不会随意从超市收银员中选拔。“无用阶层”的人数将不可避免地持续增长,一方面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也会有很多雇主找不到有技能的雇员。这种现象就如同汽车取代马车时出现的转型困境,虽然当年的马车夫能够转行成为司机,但现在我们面临的却是被时代淘汰的风险。
面对这样的未来,我们该如何应对?个人的选择可能只剩下终身学习。只有不断跟进时代的步伐,持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避免成为真正的“无用阶层”。事实上,未来已经到来,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勇往直前,不断学习,努力适应这个充满人工智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