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要费尽心思造出一个不完美的绘画机器人?
艺术创作如同阳光,照亮每个人心中的独特天赋,不局限于特定的圈子,亦非少数人的专属。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第311位讲者杜佳东的艺术世界。
杜佳东,上海纽约大学的一位杰出学生,身为交互媒体艺术的研究员,他的艺术触角已经延伸到了科技的领域。他对融合最新科技与传统文化怀有浓厚兴趣,致力于用现代科技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今天,他带来了一款独特的艺术品——Minus E机器人。这款机器人不仅是一台机器,更是他的创作理念的体现。在机器人的表面,有一颗蓝色和一颗红色的小球。正是通过捕捉这两个小球的动态,杜佳东能够精准地确定机器人的位置与方向。
机器人身上搭载着一支记号笔。当机器人在画布上行走时,这支笔就会随着机器人的步伐,留下独特的轨迹。这些轨迹交织、重叠,最终汇聚成一幅幅充满生命力的画作。整个创作过程,既是科技的精准运算,也是艺术的自由表达。
01 融合艺术与技术:画画的机器人之旅
从小,我就有着双重热爱:画画与探索新技术。当这两者碰撞时,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做一个会画画的机器人。
为何选择这样的路径?我六岁那年,便与电脑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的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用电脑进行艺术创作。每一笔,每一个色彩,都在电脑上绽放,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记得我大约九岁时,利用Windows上的画图软件,创作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作。那是技术与创意的初次融合,也是我对于未来可能性的无限遐想。
进入初中,我有幸加入了一个机器人工作室,首次接触到了机器人技术。虽然当时无法亲自修改机器人的代码(我们的学校并未开设编程课程),但我对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和逻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次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我将艺术与科技结合的梦想。
如今,我想创造一个能够画画的机器人,将我的创意通过机器人的手展现出来。这将是一个跨越艺术与科技界限的项目,一个对未来可能性的探索。我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将我的热爱,转化为一个创新的、充满想象力的现实。
这个机器人的诞生,将是我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将见证我如何将画画与机器人技术完美结合,如何将我的创意通过机器人的手展现出来。我期待着这个项目的每一步进展,期待着它最终能够成为我梦想中的那个会画画的机器人。当我开始着手我的毕业设计时,一个问题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既然我对绘画和机器人技术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为什么不尝试创造一个机器人来帮助我完成绘画呢?
在深入研究之前,我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市场调查,发现了两大类的机器人可以为我提供灵感。
第一类机器人类似于我们常见的3D打印机。这类机器人通常配备了一种特殊的笔,使用的是步进电机,这种电机的定位精度极高,能够按照预设的指令精确地移动。这种机器人可以像照片一样精确地还原我想要绘制的图像。
而另一大类机器人则类似于我们家里的扫地机器人,它们具有更高的自由度和随机性。由于没有精确的定位系统,这类机器人创作的画作往往更具抽象性和无规律性,有点像Jackson Pollock的画风。
那么,为什么不尝试将这两种机器人的优点结合起来呢?我设想中的机器人能够兼具精确绘制和抽象绘画的特点,既可以按照预设的指令完成精确绘画,又能够在一定的自由度内,创造出具有抽象美感的画作。这样的机器人将是一个全新的创新,能够为绘画艺术带来无限的可能性。你的想法真独特!你想让机器人参与艺术创作,这是一个极具创新性的领域。当这个想法开始在我的脑海中成形时,我开始寻找实施的路径。那些在大学期间的经历让我看到了无限的可能。
还记得我在纽约留学时的那门画画课吗?教授给了我们每人几张小卡片,上面是他打印的照片的一部分。接着,我们每人又拿到一张空白卡片,要求我们在这张白纸上还原第一张卡片上的图像。这是一个挑战!因为每个人的绘画技巧不同,所以结果也是五花八门。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在画什么,但当我们把所有人的作品拼在一起时,竟然清晰地看出了爱因斯坦的形象。这真的让我大吃一惊!这么多不同的画风,却能共同构成一幅清晰的图像。
在那堂课上,我接触到了网格画法。这种方法在画画前将作品划分为若干个小格子,然后逐个格子进行绘画。在绘画过程中,我们尽量不去思考自己在画什么,只专注于当前的小格子。这种方法的精髓在于不局限于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框架,让创作更加自由和无拘无束。
这种网格画法让我想到了机器人艺术创作的新思路。机器人也可以尝试这种网格化的创作方式,通过算法和程序的控制,将图像分解为小格子进行逐步绘制。虽然机器人的“画笔”和我们的手不同,但它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优化算法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想象一下,一个机器人运用网格画法创作出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那将是一种怎样的场景!
这种绘画技法并不是由那位教授新创的,而是一种早已被广泛使用的经典方法。特别在面对那些大型壁画时,由于画面要铺满整个墙面,画家无法直接进行创作。他们必须将墙面划分为众多小格子,逐一完成。通过这种方式,画家可以更加精准地掌握绘画的比例和布局。
在阿布扎比留学时,我曾在油画课上了解到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他的画作风格独具一格,年轻时被誉为“超写实”风格。他的画作精细至极,如果打印在A4纸上,几乎无法分辨是照片还是画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克洛斯逐渐发展出更多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一种尤为引人入胜:他在每个小格子中绘制抽象图案,当所有格子组合在一起时,便构成了一幅自画像。这种技法展示了克洛斯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创造力。
我渴望塑造一个并不完美的机器人,如同一位艺术家,尽管身体带有瑕疵,也能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我尝试将网格画法融入机器人的创作中。
在设计这个机器人之前,我进行了一次简单的实验。我把一张图像分割成无数个小格子,然后逐一描绘。我的涂鸦式绘画显然无法精确还原图像的原本面貌。从远处看,你会发现它与原图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这种粗犷的画风,正是我想要的“不完美”之美。
接着,我开始设计机器人。我在天花板上安装了一个摄像头,时刻捕捉地面上的机器人和画布的情况。机器人的位置和方向由一蓝一红的两个小球来决定。它并不能完美地画出一条直线,这恰恰是我所追求的。
我不希望机器人能够完美地执行每一条指令,因为那样的完美并非真正的艺术。这个机器人的“不完美”之处,正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它的每一笔,都带有我自己的独特思考和情感,都在诉说着我与艺术之间的故事。这样的机器人,才能真正的与人们产生共鸣,成为一件真正的艺术品。
03 机器人的创作之旅: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我赋予机器人全新的创作能力,将网格画法巧妙地融入其系统中。每次机器人开始绘画前,我都会给它提供一张精选的图片,系统便会将这幅图片转化为低分辨率的版本。在这个过程中,机器人的创作之旅正式开启。
借助高精度的摄像头,机器人能够精准地捕捉自身位置和画布的信息,从而在画布上构建出一个虚拟的网格。每一个网格单元,都对应着原始图片中的一个像素点。这些像素点拥有不同的颜色和深浅,机器人通过感知这些细微的差别,来决定在对应的网格单元中停留的时间。
在这个格子里,机器人的创作变得自由自在。它可以向任何方向移动,只要不超过网格的边界。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使得每一次的作品都是无可复制的独一无二。
作品的多样性源于多方面的因素。机器人的动力来源是普通的直流电机,而非精确的步进电机,这使得其定位略显粗糙。机器人的轮胎与画布之间的摩擦,也会因其轻微打滑而引发创作的不可预测性。我与机器人的通信是通过WiFi进行的,信号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机器人的反应速度,这也为创作增添了一份不可控的浪漫。
在这样的系统中,每一次的绘画都是一次全新的探索,每一次的作品都是机器人与我共同创造的独特艺术品。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机械的复制,更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创作,展现了机器人与人的和谐共创之美。这些不确定性为创作过程注入了丰富的变化,使得每幅作品都独具特色。当人们听到机器人绘画时,总会引发一些有趣的疑问:机器人与艺术家,谁才是真正的创作者?作品的归属权又该如何界定?
对于这些问题,我认为答案主要取决于机器人的自主能力。虽然我的机器人在绘画过程中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但许多关键决策仍由我决定。例如,图像的分辨率、对比度等关键参数,都是我作为设计师的选择。机器人只是我进行艺术创作的一个工具而已。
尽管存在这些讨论,我仍然坚信艺术创作的魅力。通过科技手段,我们可以让更多人参与艺术创作,让艺术不再仅仅是少数人的专属,而是成为每个人的权利。科技让艺术更加多元、开放和包容。让我们拥抱科技,共同创造无限可能的艺术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