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机器学习教科书七大经典问题
在实际工作场景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教科书中的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矛盾的情况,特别是在机器学习领域。当我们沉浸在学习的海洋中,试图从各种教材中汲取智慧时,我们往往默认书中的内容是准确无误的行动指南。现实情况可能并非如此。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数据呈现指数级增长,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使得教科书的内容有时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怎么办?难道教科书中的结论真的出错了吗?针对这一问题,第四范式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戴文渊分享了机器学习教材中的七个经典问题。今天,我将基于他的分享,详细解读其中的三个问题,希望对大家在机器学习领域的工作和学习能有所启发。
关于神经网络层数的问题。过去的教科书上可能会写明“神经网络不宜超过3层”,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深度学习存在矛盾。这一结论的得出,源于早期数据量不大的情况下,不超过三层的神经网络表现出较好的效果。从2005年开始,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深度神经网络的表现开始大放异彩,这一结论逐渐被推翻。实际上,这一结论的前提是在数据量不大的情况下。随着数据量的增长,模型复杂度需要增加,因此神经网络的层数也需要增加。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深度学习模型中,神经网络层数越来越多。
关于决策树的深度问题。教科书上可能会建议决策树要进行减枝,且深度不宜超过五层。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更深的决策树开始被接受和采用。这一结论的推翻,同样是因为数据量的增加使得更深的决策树能够展现出更好的效果。在数据量较小的情况下,我们仍然需要保持决策树的深度较浅。是否要做更深的决策树,取决于我们拥有的数据量大小。
关于特征选择的问题。有些教科书会强调特征选择的重要性,甚至设定特征数量的上限。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我们能够处理的特征数量也需要增加。这一结论的推翻,也是因为数据量的增加使得我们能够支撑更多的特征。传统的数据分析软件之所以只能处理几百个特征,是因为它们面临的数据场景有限。但在当今数据量庞大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更多的特征来支撑模型的训练。
教科书中的结论并非永恒不变的真理,特别是在机器学习这样的快速迭代领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数据量的增加,一些旧的结论可能会被新的实践所推翻。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方法和技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机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取得更好的成果。问题四:集成学习在数据挖掘比赛中的显著效果及其在真实场景中的应用挑战
关于集成学习,在数据挖掘比赛中尤其引人瞩目。集成学习的核心理念并非构建单一的模型,而是构建多个模型(例如一千个),并让每一个模型进行独立投票决策。从方法论角度讲,如果不受资源限制,这种模式理论上能带来最佳效果。这也是为何在诸如KDDCUP等数据挖掘比赛中,冠军选手多选择集成学习策略的原因。他们愿意投入更多资源以追求最佳效果。
真实场景中的机器学习应用与比赛中的情况大相径庭。企业追求的并非无限资源下的最佳效果,而是在有限资源下实现最优效果。当面对两台机器的资源限制时,使用集成学习可能会面临挑战。例如,若尝试用这两台机器运行五个模型,那么每台机器的资源必须被分割,每个模型可能只能获得有限的数据支持。这种情况下,单一模型的效率可能会更高,因为它可以充分利用所有资源处理更多的数据。
集成学习在工业界的应用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场景都面临资源限制。当资源有限时,更常见的做法是想办法融入更多的数据,而不是运行更多的模型。尽管集成学习在某些数据挖掘比赛中展现出卓越的效果,但在真实的业务场景中,它可能并不是最佳选择。
问题五:均衡采样问题及其适用性考量
关于均衡采样问题,许多教科书会提及这样一个观点:当正样本和负样本比例极度不平衡时,如1:100的比例,需要对样本进行均衡采样以达到平衡状态,即达到1:1的比例。这一结论的适用性是有条件的。
最根本的原则是训练场景和测试场景的分布应该一致。这一结论只在特定的应用场景下成立——即模型应用的实际场景中正、负样本的比例是接近的。在其他场景下,盲目追求均衡采样可能并不明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根据实际的应用场景来确定样本的分布情况。例如,如果测试集中正、负样本比例是高度不平衡的,那么训练集也应保持这种不平衡状态。
在某些情况下,如资源受限时,选择对负样本进行采样是一种合理的策略。但在某些实际应用场景中不应进行负样本采样以避免信息的损失或造成误差率的提高。是否进行均衡采样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来决策。
问题六:交叉验证的局限性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替代方案
交叉验证作为一种评估方法被广泛讨论和使用。其基本思想是将数据集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多次进行训练和测试评估模型的误差率。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交叉验证并不总是最佳的选择。对于预测未来的任务来说,更重要的是用过去的数据训练模型预测未来而不是仅仅预测过去的情况或结果的情况好坏对比的验证结果判定模型的优劣。由于交叉验证通常基于随机拆分或者按个体拆分的方式进行评估可能会造成与真实应用场景的偏差较大因此实际应用中更适合的是按照时间进行拆分的方式如使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的情况的好坏结果进行评估更为合理更符合真实世界的需求特点因此在风险预测反欺诈等领域尤为重要通过按照时间划分的方式可以得到更接近真实场景的评估结果降低未来实际部署时的风险和问题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同时对于模型的实际应用也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对于真实世界的数据特点也更能适应更贴切于真实世界的复杂场景的应用需求此外在特定领域和时间属性的情况下如人脸识别等场景交叉验证可能是合适的选择但具体还需结合实际应用场景综合考虑和分析因此在实际的机器学习应用中对模型性能的好坏优劣进行评估时需结合实际业务场景的实际情况特点选择最符合最适用的评估方式保证机器学习算法能在真实世界发挥最大的价值和效果以满足真实世界的复杂多变的需求场景为决策和预测提供最有力的支持帮助实现精准预测快速响应决策智能化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作用问题七:过拟合现象在不同场景下的不同评价及其影响过拟合是机器学习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过去我们常常认为过拟合是不好的表现认为复杂的模型可能会导致过拟合并影响模型的泛化能力然而随着机器学习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我们发现过拟合的评价需要结合具体的场景进行分析例如在过去的预测未来的场景中如果过去的数据能够涵盖未来的各种可能情况并且训练模型的目的是为了预测未来那么在某些情况下过拟合可能是合理的或者有利的比如在面临一些常见的风险预测反欺诈等场景中使用过去的数据训练的模型如果能很好地拟合过去的数据并能够预测未来的情况即使出现了过拟合的现象只要它能够准确预测未来就说明这个模型是有价值的并且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某些其他的应用场景中如数据的分布比较复杂或者新的情况比较多的情况下过拟合可能会导致模型的泛化能力下降从而影响模型的性能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过拟合现象的发生如使用正则化技术增加数据的多样性等以保证模型的泛化能力和稳定性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模型和评估方式以保证机器学习算法能够在真实世界中发挥最大的价值和效果实现精准预测和智能化决策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作用综上所述在评价机器学习模型的性能时不能一概而论要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和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和综合评估以确保模型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和价值满足复杂多变的需求场景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帮助实现智能化决策的发展和应用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期末目就像是日常作业的翻版,那么将所有作业答案背一遍无疑是一个看似有效的方法,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过拟合”。如果期末考试完全跳出常规,以全新的题目考验我们,那么仅凭背诵作业答案就无法应对,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掌握推理解题的技巧。过拟合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所处的场景。在某些场景下,比如那些依赖死记硬背就能应对的场合,过拟合反而能发挥出其优势。
实际上,在我们的设计和实践中,很多时候我们会倾向于稍微偏向过拟合。虽然面对全新题目时可能表现稍逊,但在那些需要死记硬背的题目上却能取得出色的成绩。在预测未来的应用场景中,过拟合的好坏并非绝对,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判断。
今天,我为大家分享了教科书中的几个经典问题,并指出在实际工业应用中,我们的做法并不会完全遵循教科书的方式。我们会构建复杂的模型、设计深层的决策树、提取众多特征,并稍微偏向于过拟合。我们更重视按时间顺序拆分数据,而不是均衡采样。面对教科书中的结论,我们要学会结合实际场景做出灵活判断,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所在。
生活小妙招
- 智能建造加速传统产业格局重构
- 人工智能2050年超过人类智能
- 机器人产业未来的趋势如何
- 用匠人精神打造服务机器人
- 救援机器人的崛起与未来
- 机器人上岗引领安全生产3.0时代
- 灵动AMR哈雷摩托Pic2Go即拣即走方案成DHL全球
- 江苏苏州:疫情催生物流配送新市场 配送机器人
- 机器人应用推广提速,赋能千行百业转型升级
- 机器换人大势所趋 中小企业该如何践行?
- 丰田的首款下一款EV将是雷克萨斯品牌电动业务正
- 我是谷歌机器人,我认为人类天生不适合在科技
- 日本银行设中文服务机器人接待华人
- 人形机器人的未来,藏在人工智能的历史里
- 浙江日报头版点赞!会“缝合”不锈钢钣金的机
- 工业机器人龙头布局智能人形机器人,但不止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