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机器人要爆发?看客拍手叫好戏子才知冷暖
科技浪潮席卷而来,AI和机器人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话题。在消费领域,智能音箱和机器人代表着最前沿的科技趋势。相对于智能音箱,机器人所展现的科技感更为浓厚,但这也导致了公众对其存在极端的认知偏差、概念混用和产品混杂的现象。对于外行人来说,机器人的世界似乎充满迷雾,只有真正深入了解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冷暖。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正在迅速膨胀的万亿级市场,而消费机器人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谈论机器人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机器人的用途广泛,可以从机器人到工业机器人,再到商用机器人和消费机器人。在这里,我们重点关注面向消费者的机器人,也就是所谓的2C端消费机器人。理论上,消费机器人可以按照使用场景分为家庭场景、随身场景、办公场景、汽车场景等。目前除了家庭场景外,其他场景的应用还没有明显的迹象。家庭机器人基本上可以代表2C端的消费机器人。
关于消费机器人行业的观点,存在着诸多争议和混淆。仅通过媒体报道,很难形成对这个行业的准确认知。网络上充斥着各种鼓吹和唱衰的言论,让人难以分辨真相。在这个行业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研究,才能看清其真正的发展前景和潜力。毕竟,这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兴领域,未来的发展令人充满期待。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增长,消费机器人市场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各种家庭机器人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我们带来更加便捷、智能的生活方式。这个行业的竞争也将愈发激烈,各种创新和应用将不断涌现。让我们拭目以待这个行业的未来发展,见证科技改变生活的奇迹。时代的浪潮已经席卷而来,消费级机器人领域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市场,一个万亿美元的大蛋糕正在被各方争相分割。在“消费机器人的时代已经来临”的呼声之中,教育及陪伴型机器人等细分领域率先进入了普通家庭。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非仅仅因为机器人是一个万亿市场,而是家庭消费机器人正在崛起。
权威数据来源的统计数据为我们提供了更准确的认知。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数据显示,家庭机器人领域并非传闻中的万亿市场那般庞大,而是实实在在的十亿级别市场。这一数据被业内众多报告所引用作为重要论述依据。
IFR将家庭机器人细分为三类:家政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和个人陪伴型机器人等。其中,家政机器人的市场份额占据主导地位。在2015年,家政机器人的销量已达到370万台。预计在2016年至2019年的四年间,其出货量将累计达到惊人的3080万台,销售额累计达130亿美金。这一类机器人主要是指扫地机器人,其出货量占整体出货量的96%,其余则包括割草机、泳池清扫机等。
娱乐与休闲机器人:在2015年,全球销量达到了惊人的170万台,销售额更是高达近十亿美金。展望未来,从2016年至2019年的四年间,预计出货量将累积达到惊人的1100万台,销售额更是将飙升至近91亿美金。在这庞大的市场中,玩具和兴趣类机器人占据了七成的份额。
老年与残障助理机器人:在2015年,这类机器人的销量仅为4,700台,但令人瞩目的是,从2016年至2019年,其销量预计将激增至37,500台,销售额也将达到近亿美金。尽管这只是机器人市场的一个细分领域,但它的增长潜力无疑让人充满期待。面对万亿级别的机器人市场风口,这个细分市场虽然重要,但并非主流。创业者们蜂拥而至,却发现这是一个相差三个数量级的细分市场挑战。
二、价值回归:消费机器人的三大底层价值。当我们谈论机器人时,你会想到什么?是仿人类的双足形态、轮式移动还是其他形态?权威的行业指南来自日本的Robotstart。他们每年都会发布最新的机器人行业图谱。在2016年,消费机器人的核心产品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互动机器人、桌面机器人、远程通信机器人、教学机器人、家用功能机器人以及兴趣娱乐机器人。到了2017年上半年,这一图谱又有了新的更新。消费机器人的全类目正在不断扩大和深化,涵盖了从教育到娱乐等多个领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增长,消费机器人的种类和功能也在不断创新和丰富。这个行业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和挑战。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和对技术的精准理解,我决定将Echo音箱从Home Function Robots分类中独立出来,创建一个全新的Ai Voice Assistant/Smart Speaker分类。这一决策并非随意,而是基于严谨的数据分析。
在IFR的统计数据中,智能音箱的销售业绩显然与其他家庭机器人产品存在巨大的差异。仅Echo音箱在2016年的销售数量就已高达520万,与其他产品相比,其销售数量可谓独领风骚。将其单独分类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机器人造型和纷繁复杂的分类,我们不禁要问,机器人的核心价值究竟何在?为了找到答案,我们必须将目光转向用户需求侧,而非产品供应侧。用户的需求是驱动市场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评价产品价值的关键标准。
基于用户需求,我们可以将机器人产品分为三大元分类:工具、娱乐和教育。这三大分类涵盖了用户对于机器人的主要需求,即提高效率、带来欢乐以及促进学习。值得注意的是,陪伴并非一级的元诉求。那些主打陪伴功能的家庭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都可以归类为娱乐或教育功能的一种。
当我们谈论消费机器人的崛起时,往往会联想到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形象。真实的市场发展并非如此空降而来,它的本源可以追溯到我们身边的家务机器人、智能玩具和教育教具的智能迭代。
当我们谈论消费机器人的“元年”,从用户需求的角度看,其实并没有横空出世的奇迹,只有不断的演变更迭。这一趋势在扫地机器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大众往往期待的是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但现实中的消费机器人市场,更多的是由扫地机器人、个人助手和玩具教育等类别组成。其中扫地机器人作为家务清洁领域的代表,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份额。
回顾扫地机器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追溯到1996年。在消费机器人概念逐渐受到关注之后,扫地机才真正被大众认知并称为扫地机器人。这一领域的发展支撑了整个消费机器人行业的市场容量。而个人助手领域,则以亚马逊Echo为代表,开启了智能语音设备的新时代。在广义上,这类设备可以被视为机器人的一种形态,但其实质是语音助手设备,目前权威的分类被称为Virtual Digital Assistant (VDA) market。
根据Tractica的市场数据,到2020年,消费VDA市场将会繁荣至约120亿美金。在娱乐教育领域中,智能化浪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智能玩具、教育机器人等新产品不断涌现,娱乐和教育机器人的市场也因此逐渐壮大。这一市场可细分为家庭清洁、语音助手、玩具和教育等多个子市场,反映了提升效率、娱乐消遣和获得教育这三大核心需求。消费机器人正是这些市场的有机融合。
当我们深入探讨消费机器人的发展之路时,会发现真正的用户需求是核心所在。如同手持锤子的人容易将所有事物视为钉子,若欲真正涉足消费机器人领域,首先需摆脱“这是机器人”的固有思维。我们要深入了解家庭设备的元需求,明白消费机器人的本质来源,去寻找真实的用户需求,这才是关键所在。
家庭清洁、语音助手、玩具和教育,这四大领域共同构成了消费机器人的市场基础。消费机器人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品类,而是对这四类市场的深度整合与升华。实际上,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纯粹意义上的消费机器人类目,因为它更多地是对现有市场的创新与提升。
未来的消费机器人市场充满了无限可能。只有真正理解并满足用户的需求,才能在这个市场中立足。我们需要放下手中的“锤子”,用心去寻找那些真正的“钉子”,为消费者带来更加智能、便捷、有趣的生活体验。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打造真正有价值的产品。无论是机器人还是机器猫,用户所关心的并非形式,而是产品的实质价值。
产品的发展应先立足于坚实的基础,而非空中楼阁。以智能手机为例,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从需求定位到功能权衡,再到文化衍生的三个阶段。初期的iPhone找准了需求,实现了传统手机的智能迭代;随后,厂商在多种功能间进行权衡,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如今,手机产品更是与文化元素结合,衍生出更多有趣的产品形态。
对于消费机器人而言,目前仍处于需求定位的第一阶段。诸如讯飞、小微、百度等平台虽然技能众多,但尚未到达依靠技能进行权衡的阶段。
当前市场上念叨机器人的声音此起彼伏,但真正关注机器人本身的并不多。许多厂商只是简单地将智能语音接入桌面机器人,通过外观的机械组合和平板、轮子、手臂等元素来吸引消费者。软件层面虽然加入了大量的教育内容、视频通话等功能,但往往忽略了用户的需求和体验。相反,那些不拘泥于机器人形式的厂商,却以其真正的价值赢得了市场。
在这个时代,真正能打动用户的并非表面的华丽,而是产品的内在价值。只有真正从用户需求出发,打造具有实质价值的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产品的发展也需要立足于坚实的基础,不断进行技术积累和创新,才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这类产品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它们本质上都是智能化的早教机或玩具,只是冠以了“智能机器人”的名称。家长们真正关心的需求是娱乐和教育,至于产品是否属于“智能机器人”的新品类,他们并不太在意。
回想2015年,创业者们纷纷投身于陪伴类机器人的研发。他们像拿着锤子寻找钉子,却始终找不到真正的方向。原因就在于他们对家长真实需求的误解。
与此亚马逊推出了Echo音箱,当时并未被人们视为机器人。然而到了2017年,语音设备市场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即使在行业图谱中,智能音箱也被单独归类。另一个例子是BB8,作为一款玩具,它却是Toy Robots中的佼佼者。其背后的成功源于《星球大战》的IP效应,其次才是其机器人属性。
成功的机器人产品并非仅仅关注机器人本身,而是从用户需求出发进行设计。只有真正理解和满足用户的需求,才能打造出成功的机器人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