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艺术这场用算法固定创意的马拉松跑了千年
艺术家们一直被认为是不可被机器替代的存在,然而这一传统观念正在悄然转变。就在不久前的一个央视综艺节目上,人工智能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创作能力。
在2018年10月20日的央视大热综艺节目《机智过人》中,一台名为道子的人工智能与两位资深人类画师同台竞技,挑战观众的识别能力。道子的人工智能创作的国画与两位专业画师的画作一同展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难以分辨。两轮比拼后,无论是现场的嘉宾还是观众都无法准确指出哪一幅作品出自人工智能之手。这一挑战的成功让人们不禁对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能力刮目相看。
而在另一场合,佳士得拍卖行的一幅名为《埃德蒙·贝拉米像》的油画作品更是让人震惊。这幅作品在短短几天内被拍卖出了惊人的价格——高达43万美元,与同场拍卖的毕加索画作价格不相上下。然而仅仅三个月前,这幅画作在佳士得的估价还只有区区一万美元。这一价格的飙升足以反映出市场对于人工智能艺术作品的认可和追捧。
这些事件无疑引发了人们对于艺术创作领域未来发展的思考。人工智能的崛起正在逐渐改变人们对于艺术的认知和定义。在这个时代,艺术家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他们必须适应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在这个充满竞争的艺术领域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也期待着人工智能能够为艺术创作带来更多新的可能性,让艺术更加丰富多彩。人工智能艺术的崛起:超越传统界限的创造力展现
一副人工智能创作的画作,再次引发了公众的关注。这幅作品在拍卖会上获得了令人瞩目的高价,背后则是佳士得的名气与精心包装。新闻通稿中的字眼,“人工智能创作的绘画首次拍卖”、“人工智能艺术作品登上世界拍卖舞台”,反映出我们对于这一新兴领域的浓厚兴趣。这只是炒作吗?其实不然。
早在几年前,人工智能已经在艺术领域留下了深刻的足迹。早在2016年,谷歌在旧金山举行的一场义卖中,通过DeepDream绘画系统创作的29幅人工智能作品筹得了惊人的款项。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尝试,展示了人工智能的艺术潜能和创造力。从那时起,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就一直在不断发展,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此次拍卖的画作《爱德蒙·贝拉米肖像》是由名为Obvious的人工智能所创作,这个团队由三名巴黎的青年联手设计,他们的座右铭“艺术创造不只是人类的专属品”,彰显了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地位正在逐渐上升。
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界限,它们能够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作品,挑战我们对艺术的认知和定义。这些作品的出现,让我们开始思考艺术的本质和定义,以及人工智能在我们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这些画作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展现了人工智能的无限潜力和创造力。此次拍卖的成功,也标志着人工智能艺术正在逐渐融入我们的社会和文化,成为艺术领域的新力量。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人工智能艺术作品,为我们的世界带来全新的视角和体验。这个团队搜集了跨越时空的十四世纪至十九世纪的肖像画作品,共计一万五千幅,并巧妙地运用名为GAN的算法,让人工智能从中学习肖像画的“规则”。AI如同一位渴望学习的少年,潜心研究这些古老的肖像画,逐渐掌握其中的技巧,并根据这些规则创造出全新的图像。
令人瞩目的是,这个GAN算法并非只有生成画作的功能,它还具备一项独特的鉴定功能。生成的画作需要接受鉴定器的严格考验,只有成功骗过鉴定器,让其在真伪之间做出错误的判断,画作才能被认定为成功生成。这个过程如同一次次的挑战与失败,但每一次失败都促使AI“成长”,最终成功骗过鉴定器,甚至赢得了人类专家组成的鉴定团队的认可。
同样地,道子的创造者、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的博士后高峰,也向道子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养分。他不仅让道子学习了难以捉摸的国画写意风格,还涵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画作。这种全方位的“喂食”,使得道子的艺术造诣更上一层楼。
这种趋势在人工智能进军其他领域时同样适用。正如阿尔法狗在围棋领域的突破一样,它首先学习人类的棋谱,然后通过自我对战不断“成长”,最终战胜人类顶尖棋手。人工智能正在各个领域展现其强大的潜力,未来它们或许将在更多领域大放异彩。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突破,颠覆了我们对创意的固有认知。在象棋、围棋等游戏中,人工智能通过学习,以穷举法的方式展现其计算优势,但在艺术领域,创意的无法穷举性,曾被视为人类独有的骄傲。
近期的研究发现,人工智能也能在某种程度上掌握艺术创意的精髓,其方式甚至可以归纳为“欺骗”人类大脑。这里的“欺骗”并非贬义,而是指人工智能按照人类艺术的规则,融入艺术圈,获得认同的一种策略。真正重要的是,这种“欺骗”背后所展现的艺术规律和深度学习的能力。
道子项目自2013年启动以来,不仅在作画领域表现出色,更在艺术界担任多重角色。它不仅为北京大学艺术长廊项目提供绘画讲解,还负责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全国性比赛进行查重及版权保护。道子还涉足版画、工艺品文创,甚至新媒体艺术,充分展示了其多元化的一面。这正是人工智能的优势所在,它能快速地学习和适应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并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
高峰在专访中进一步解释了为何选择“道子”这个名字。除了向“画圣”吴道子致敬,这个名称还寓意着人工智能如同宇宙中的算法或自然规律,不断探索和适应艺术的多元表达。创意,这个看似无法被算法所表达的东西,正在被人工智能逐步解构和重塑。未来,我们有理由期待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突破。高峰巧妙地以黄金分割为例,阐述了创意的规则性。这一比例被公认为最能引发美感的比例,犹如艺术中的“道”,虽然多元丰富,却可计算。那么,何为悟道的效果呢?
经过对数百张徐悲鸿画的马与真实马的照片进行深入学习后,道子的画作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例如,照片中的马蹄全黑,而在画作上,却巧妙地运用了留白与墨线勾轮廓的技法,使得整个画面生动逼真。当高峰看到这样的成果时,也不禁为之惊叹。
人工智能的缺陷同样显而易见。尽管它能够学习和模仿,但在理解和创新方面仍有局限。例如,它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复杂的人类情感和文化背景,这使得其在某些情况下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尽管如此,人工智能的发展潜力仍然巨大,我们期待其在未来能够克服这些缺陷,展现出更为出色的表现。当谷歌将DeepDream技术开源后,许多人对人工智能生成的画作展开了热烈讨论。这些画作似乎充满了狗脸、眼睛和奇异的螺旋图案,仿佛蕴含着某种魔性。人们不禁好奇,这是否是算法的一种独特表达——对规则的绝对服从以及知识积累带来的创意偏离。这种现象类似于儿童在学习中因方式不当而犯下的“幼稚错误”,在成年人眼中或许显得颇为荒谬。
谷歌给出的解决方案则更为引人入胜。他们想起了那场让人难以忘怀的全球游戏风潮——“你画我猜”。在短短半年时间里,来自全球100个国家的2000万用户提供了八亿幅涂鸦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与观念。谷歌将这个游戏的精髓融入到了人工智能的识别训练中。通过这种方式,他们鼓励用户与人工智能进行互动,让机器通过识别简笔画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语言和情感表达。这不仅让人工智能技术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为未来的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在这个游戏中,人类与机器共同创作,互相学习,打破了传统的界限,展现了技术与文化融合的美好前景。谷歌的这一尝试不仅展示了人工智能的潜力,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智慧的无限可能。数据狂欢背后的艺术深思:人工智能与艺术大师的共生时代
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人们对其潜力无限的数据收集能力惊叹不已,每一参与者都不知不觉间成为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这场无声“竞赛”中的最佳助手。但这场变革是否意味着艺术界将迎来终结?不少人担心人工智能会威胁到艺术家的生存空间。这不过是艺术圈的一个热议话题而已。
人工智能与艺术大师的共存,得益于两者间难以穷尽的创意领域。对于真正具有独特创意的艺术家而言,人工智能只是他们手中的一把工具,而非对手。真正令人兴奋的是,人工智能或许能够实现大师的“量产”,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
其一,人工智能可以作为艺术家的得力助手,帮助他们完成许多单凭人力难以达成的任务。例如,荷兰建筑师Rein在2016年设计的细胞大厦建筑形态效果图,通过编程的方式进行参数化设计。这里的算法,不过是帮助建筑师探索更多可能性的工具。人工智能的介入,使得建筑师能够基于随机数据达成独一无二的设计理念。
其二,顶尖的科技力量如麻省理工、伯克利和谷歌已经开始尝试将人工智能应用于雕塑领域,创造出现实与虚拟交织的超现实主义3D运动雕塑。这些尝试证明了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的结合具有无限潜力。它们不仅能够复制传统艺术品的形态,更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艺术作品。
在这个时代,艺术不再是仅限于传统的手工艺或绘画,而是与科技深度融合的产物。人工智能的出现,或许真的能让艺术家们实现那些遥不可及的梦想。对于那些仅仅依赖技术混迹于艺术圈的人来说,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而对于那些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艺术大师而言,人工智能的到来无疑是一场盛宴的开启。通过名为MoSculp的系统,我们得以生动还原高技能运动中的每一帧动感,将运动员的流畅动作转换为具有客观运动可视化的真实雕塑。这一技术如同一个神奇的桥梁,将运动之美转化为可触摸的艺术品。
算法在这里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工具,但它本身并不具备创意性。尽管如此,高峰却在探索将传统工艺美术与人工智能结合的可能性。例如,他与铜雕建筑师朱炳仁合作,利用人工智能对“朱府铜艺”这一中华老字号的熔铜艺术流派进行深度学习。这种结合使得人类大师级的独特艺术品创作得以保留,同时实现了艺术衍生品的量产化。
换句话说,人工智能的参与使得艺术衍生品得以降价而不失其质,进入了更多普通家庭。这无疑是一种“距离”的拉近,让艺术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存在。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条令人瞩目的路径。高峰的探索不仅局限于艺术创作领域,他也在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更多领域结合,通过技术的力量推动产业的进步与发展。这种探索不仅展示了技术的魅力,也展现了人类智慧的无限可能。在高峰的引领下,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关于人工智能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精彩创新。谷歌艺术与文化项目巧妙地将关注点放在了“距离”二字上。从小处着眼,借助十亿像素照片和机器人相机的高清分辨率技术,艺术品的每一处细微之处都能被完美捕捉和重现。这种精细的呈现方式,使得近距离欣赏艺术品成为可能。从大处来看,项目还推出了360度虚拟实景观赏功能,以及方便用户随时随地欣赏博物馆艺术品的移动应用。这些创新技术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仿佛扮演了个人导游和文化遗产复原者的角色。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在此项目中并未涉及创意和创作环节,而是专注于提升用户体验和观赏便利性。
有趣的是,谷歌的竞争对手百度也在进行着类似的项目,不断探索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新方式。这些技术巨头在推动艺术普及和文化传承方面所做的努力,无疑为公众带来了更多选择和更丰富的体验。
一些探索者则更进一步,走进了艺术的另一端——鉴赏。从简单的应用开始,如Adobe推出的应用能够通过人工智能将照片转化为具有艺术家风格的画作,激发用户的好奇心和创作欲望。更为复杂的探索则来自罗格斯大学艺术和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算法。该算法能够分析近六个世纪以来超过60000幅画作的程序,评估其影响力,甚至为印象派画作打分。这样的技术将普通受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让更多人有机会深入了解艺术、发现大师、欣赏更多的艺术作品。通过这些创新的技术手段,艺术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殿堂,而是变得更加亲民、更加多元化。这种变革不仅有助于艺术普及和推广,更有可能催生出一种新的艺术“量产”方式,让艺术走向更多人的生活。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正在逐渐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开启一场跨界之旅。这一切的背后,或许源于高峰在访谈中提到的一个有趣现象:那些传统美院的院长,越来越多地来自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教授。他们带着深厚的计算机背景,引领着艺术领域迈向新的高峰。
这不仅仅是一个新的开始,更像是马拉松中的一段精彩旅程。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艺术的创意之道一直是人们的追求。过去,我们称之为规律、套路或流派。如今,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它有了新的名字——算法。是的,算法正在为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
张书乐,这位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以及互联网和游戏产业的观察者,曾在《艺术商业》2019年1月刊中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与艺术的关系。他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并为我们揭示了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巨大潜力。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美学与科技的交融,这一切都在预示着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而那些计算机科学背景的院长们,正带领着我们在这一道路上探索前行。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冒险之旅,充满了无尽的可能性和惊喜。我们期待着他们为我们带来更多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展现人工智能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生活小妙招
- 智能建造加速传统产业格局重构
- 人工智能2050年超过人类智能
- 机器人产业未来的趋势如何
- 用匠人精神打造服务机器人
- 救援机器人的崛起与未来
- 机器人上岗引领安全生产3.0时代
- 灵动AMR哈雷摩托Pic2Go即拣即走方案成DHL全球
- 江苏苏州:疫情催生物流配送新市场 配送机器人
- 机器人应用推广提速,赋能千行百业转型升级
- 机器换人大势所趋 中小企业该如何践行?
- 丰田的首款下一款EV将是雷克萨斯品牌电动业务正
- 我是谷歌机器人,我认为人类天生不适合在科技
- 日本银行设中文服务机器人接待华人
- 人形机器人的未来,藏在人工智能的历史里
- 浙江日报头版点赞!会“缝合”不锈钢钣金的机
- 工业机器人龙头布局智能人形机器人,但不止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