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巴铁发明人宋有洲转弯过桥都有方案

生活知识 2024-12-05 09:21www.robotxin.com生活百科

最近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的宽体高架电车“巴铁”,被称为中国自主设计研制、拥有全面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在车辆调试现场,澎湃新闻记者贾亚男捕捉到了巴铁发明人宋有洲的独家专访。面对公众的质疑和争议,宋有洲坦诚地分享了他的观点和解释。

关于巴铁超重的问题,宋有洲解释道,巴铁是由四辆车组合而成,每辆车的自重仅为15吨,即使加上可容纳的300人的重量,总重量也只有36吨,相比砂石运载车辆来说,其实要轻得多。他强调,巴铁项目具有巨大的产业潜力,预计未来30年内全球需求量可达50万辆,并且已经获得了多个国家的订单意向。面对外界对其学历背景的不解,宋有洲回应道:“中国的四大发明,哪一个是由清华北大的学者所创造的呢?爱迪生也没有受过高等教育,难道你能否定他对世界的贡献吗?”他认为学历并不代表一切,真正的创新和实力才是真正的资本。宋有洲情绪激动地表示:“我们没有错,我们只是渴望创新、努力做事。有什么错呢?”对于外界的质疑和批评,他表示理解和接受。对于巴铁幕后公司华赢涉嫌的募资违规问题以及与董事长白丹青的关系问题,宋有洲则选择保持沉默。这次专访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巴铁和它的发明人宋有洲的故事,也让人们看到了创新的艰辛和不易。巴铁技术的坚定回应:不存在超重问题

那天,“巴铁”,这个庞大的立体巴士在河北秦皇岛北戴河区的亮相,立刻在网上掀起了热议。人们的议论纷纷扬扬,媒体和网友纷纷提出质疑,认为这样的设计存在诸多技术难点,简单的设计想法是否真的具备可行性?其安全性又如何保障?

对于外界的质疑,巴铁的发明人宋有洲先生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坚定地表示:“这些质疑我们早有准备,并且都有完善的解决方案。关于转弯、过桥、超重问题,以及小车同步行驶时可能出现的倒退幻觉,还有线路上的轨道设计,我们都有深思熟虑的策略,而且这些方案都是极易实现的。”

巴铁,这个长22米,宽7.8米,高4.8米,额定载客数达300人的大型交通工具,它的每一个设计细节,每一个技术难点,宋有洲及其团队都早已考虑周全。他们不仅仅是在理论上进行构思,更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完善。对于外界的担忧和质疑,他们以实际行动和深思熟虑的解决方案来回应。

过桥挑战】

宋有洲谈及他的创新交通工具时表示:“我们的车辆设计,是依据各地的桥梁高度和路面宽度量身打造的。面对北京的桥梁,其高度限制仅为4米,我们的车辆巧妙地采用了可升降的上盖设计。当人们上车后,座椅齐全,待乘客坐定,便可轻松升起盖子。即便在满员状态下,车辆的高度也维持在1.7米左右,让乘客毫无压抑之感。这一切,都有详尽的方案,只可惜许多人并不了解。而在广东以及其他地方,桥梁的高度限制普遍不少于5米,与国际标准相符。在这些城市行驶,我们无需担心过桥问题。”

关于超重疑虑】

对于网络上关于车辆超重的质疑,宋有洲解释道:“有网友担心我们的车辆重达100吨。实际上,我们是将4辆车组合在一起,每辆车的自重仅为15吨。搭载300名乘客后,总重量也仅为36吨。与单辆载沙石的重型卡车相比,我们的重量分布在一个60米长、8米宽的压强面上,确保了道路使用的安全性。而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杨涛院长曾指出,巴铁车辆的载员与车体自重的总和估计接近40吨。尽管其车厢重心距离地面高达3米左右,但在高速行驶过程中,仅靠两侧的车体钢壳支撑,很难保证车辆结构的安全稳定。”

转弯问题】

宋有洲解释道:“转弯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问题,因为我们的车厢是软连接的,就像三节公交车一样灵活。转弯半径的大小其实取决于轴距,也就是前面轮子和后面轮子之间的距离,而不是车辆的宽度。遗憾的是,有些人似乎缺乏这方面的常识。”

空间问题】

宋有洲进一步阐述:“巴铁的底部空间高达2.2米,而最高的SUV也只有1.8米,因此那些担心SUV无法通行的人纯属杞人忧天。在道路上的车辆中,数量最多的是小轿车,它们占用的道路资源也最为显著。实际上,城市中的大型车辆所占比例不足10%,我们可以通过优化道路设计,为数量众多的小车提供两条专用车道。一般小车的身高约为1.6米,而我们特意设计的镂空高度为2.2米,再通过电子技术在小车上方展示蓝天白云的影像,让驾驶者和乘客感受到轻松愉悦,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蓝天之下。

巴铁的建设并非适用于所有道路。只有具备双向六车道的道路才能承载巴铁的运行。巴铁的设计能够保持下方两条车道原有的空间不变,也就是说,两辆小轿车并排行驶时,它们现在的宽度仍然可以得到保持。值得一提的是,巴铁的‘腿’只有40公分左右,几乎不占用道路空间,它所占据的80公分是路边的部分。”

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院长杨涛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根据巴铁的车身高度和乘客空间高度计算,下层小汽车的通行高度仅有2.2米,这个高度仅能满足速度极慢(5公里以下)的车库要求。如果设计时速达到50-60公里,那么2.2米的净空高度恐怕没有哪个小车驾驶员敢在这样的高度下行驶。驾驭未来交通:巴铁如何巧妙转弯与直行

宋有洲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奥秘。他提到,巴铁车辆与交通信号灯的红绿灯是联动的关系。当路口的信号灯亮起红灯时,巴铁上的信号灯也会随之变为红灯。这种联动机制对于智能交通来说,简直轻而易举。当小车和大车的行驶路线出现不一致时,巴铁会提前截住下面的小车,相当于把路口的线往后移动了一画。这样的设计确保了交通的顺畅与安全。

那么,这样的设计是否会导致车辆通过路口的时间变得更长呢?宋有洲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解释道,巴铁车辆通过GPS与前方红绿灯的联动,能够精准计算出到达前方红绿灯所需的时间。如果巴铁需要直行,它会掐准时间,刚好在直行绿灯亮起时通过;如果需要左转弯,则会在直行红灯亮起时行动,确保互不干扰。巴铁与地面小车虽然共同行驶,但二者拥有独立的空间,互不影响。

关于巴铁的动力问题,宋有洲也给出了详细的解答。巴铁采用接力式供电方式,供电装置位于车身顶部。对于不同长度的巴铁车辆,供电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对于短节车,可能会采用超级电容和电池作为动力来源。超级电容的优势在于,它不存在续航能力的问题。在下客的过程中,仅需30秒就能完成充电,为乘客提供便捷的出行体验。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巴铁的设计与应用展现了我们对未来交通的无限想象与探索。无论是解决转弯、直行问题,还是动力供应,巴铁都在不断突破自我,带给我们更多的便捷与惊喜。站台设置密集问题探讨

宋有洲先生指出:“按照国家规定,公交站与站之间的距离不得超过500米,这是住建部的标准。而地铁由于其大容量特性,站距通常在800米至1.2公里之间。巴铁因其较大的运输能力,其站台距离通常为一公里。”这一规定确保了公共交通的效率和乘客的安全。

北戴河巴铁站台的日常

在北戴河,居民骑车经过巴铁站台已成为一道风景。巴铁项目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其中一个焦点就是其发明人宋有洲的小学学历背景。

宋有洲先生并不回避自己的学历,并自豪地宣称自己拥有多项发明专利。据称,他在百科上有超过50项发明专利,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气体礼宾花。他对媒体关于专利的片面报道感到反感,如巴铁项目获得了20多项专利授权,仅因一项未授权就被部分媒体放大报道。他激动地说:“有些报道说我们‘专利没授权’或‘没有专利’,这是不全面的。”当被问及具体授权专利时,他表示:“太多了,记不清了,你们可以自己查。”

澎湃新闻记者在国家专利网站上查证,发现已有至少八项与巴铁相关的专利获得授权,但仍有部分专利处于待审、驳回或无权状态。其中三项引人瞩目的专利包括“带有乘客上下车装置和逃生装置的轻型轨道交通系统”、“轻型交通车辆”以及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的“磁力自吸无线接力工导电”。其他授权专利的性质均为实用性发明,通俗称之为“小发明”,此类发明审核流程相对简化,更容易获得通过。

巴铁项目的推动者宋有洲透露,目前仍有超过二十项专利正在等待申请。他对此充满信心并坚定地表示:“任何一项发明的诞生都会面临质疑,高铁、地铁首条线路以及飞机等亦是如此。它们也曾遭受质疑,但现在发展得如何?我们遭遇的挑战与它们并无不同。我们并非有罪,只是怀揣创新与梦想去做事,又有什么错呢?”面对外界的误解和攻击,宋有洲情绪明显激动起来。他反驳道:“我们是被误解为民间科学的代名词,甚至有人嘲笑我小学未毕业,这些都是攻击我的借口。”

宋有洲进一步强调:“中国四大发明并非出自清华北大的学者之手。爱迪生也未接受过高等教育,你能否认他对世界的贡献吗?我最痛心的是那些既享受科技创新带来的便利,又打击发明家的人。你驾驶的汽车、乘坐的飞机、使用的手机,哪一个不是发明家辛勤努力的成果。然而他们却敌视我们,挖苦讽刺我们的努力,这令人感到多么寒心。”巴铁的灵感源自龙门吊,设计师宋有洲强调其创新的独特性

当巴铁的模型车亮相后,一些网友指出其设计与港口常见的龙门吊相似。听到这样的评价,设计师宋有洲情绪激动。他表示,一些人对于巴铁的理解存在误解,认为其简单模仿龙门吊。宋有洲承认,巴铁的灵感确实来源于龙门吊。他在开车时看到道路拥堵,想象如何有效利用低空空间,恰逢深圳修地铁时龙门吊的运营,激发了他的灵感。

宋有洲强调,虽然巴铁的灵感来源于龙门吊,但他的设计绝非简单的模仿。他多次强调自己的技术可靠性,并指出自己的发明曾得到上海交通大学的认可。他反驳了那些质疑他与上海交通大学无关的人,称:“上海交通大学在我们可行性报告上盖了公章。”

对于上海交通大学张建武教授的说法,澎湃新闻记者进行了联系。张建武教授表示,由于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一些细节已经模糊。他当时参与的是“立体快巴”(巴铁曾用名)的可行性论证,并指出只有当项目中涉及的核心技术问题得到解决,“快巴”才有可能实现产业化。这一观点也进一步证实了巴铁的设计并非简单模仿,而是需要进行大量的技术研究和创新。这一创新的背后,是设计师宋有洲及其团队对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执着追求和创新精神。澎湃新闻记者曾提议一睹上海交大那份可行性报告的详细内容,然而巴铁项目运营方代表宋有洲却以文件不在身边为由婉拒了这一请求。

关于与地方合作的细节,巴铁公司明确表示采用的是公私合作的PPP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与私营企业、民营资本携手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巴铁项目的成功落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的支持与态度。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经与秦皇岛、周口、南阳、沈阳、天津等地达成了合作意向,并计划在这些城市开展巴铁的投资与建设。

在与秦皇岛地方的合作中,巴铁项目进行了功能测试,这是其重要环节之一。宋有洲解释道:“我们在路上搞测试肯定要和办手续,也为我们开辟了专门的道路进行测试。我们实验的不是里程测试或运营测试,而是功能测试,即验证其是否能正常运行。前期的功能数据收集对我们设计真正的样车至关重要。”据悉,此次测试将持续到今年8月底。

秦皇岛市在媒体回复中透露,与巴铁公司的合作即将在本月底画上句号。澎湃新闻记者的实地探访巴铁施工现场得知,工人们正着手拆除刚刚建好的站台,这也从侧面证实了双方合作即将终止的消息。

与此河南周口,这个与巴铁公司紧密合作的伙伴,已在多次工作会议上表示将全力支持巴铁项目的推进。据了解,巴铁公司已在周口获得一块工业用地,虽然目前尚未动工,但未来的发展前景备受期待。

宋有洲表示,巴铁公司已在周口港区“备案”,未来计划在此建设巴铁生产基地,专注于车辆的组装工作,而构件生产则将交由常州的今创集团负责。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会在各个城市进行合理布局。”

关于巴铁身份的质疑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巴铁公司并未出现在工信部最新公布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名单上。这引发了公众对于其是否具备从事道路机动车辆生产资格的疑虑。对此,宋有洲回应称,这是群众对公司的误解。他表示,巴铁作为一种新型交通工具,其备案工作将在明年进行。目前,公司正在制定企业标准,待工信部验证后,便会正式申报。他强调,公司在正式生产运营之前会获得工信部的许可,目前还未与相关部门接触。

令人振奋的是,宋有洲透露公司已接到多个国外的意向订单。这不仅表明了巴铁产品的国际潜力,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个新兴交通工具的市场前景广阔。在与澎湃新闻记者的交流中,宋有洲始终提及他对“国家原创重大发明”的自豪。尽管相关部门并未正式确认这一称号,但他坚信巴铁项目是他们独立创新的成果,并符合国家的战略新兴产业特性。他解释道,这个项目拥有庞大的市场和强大的带动性,同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公司正在进行试验,预计明年下半年将开始运营。在正式运营之前,他们一定会获得国家的上路许可。

宋有洲对于巴铁项目的前景充满信心,他表示这个项目代表着一种新的大容量交通工具的诞生,具有低成本、施工容易的优点。他认为这将带动大量产业的发展,并初步估计全球未来需求将达到50万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外已经有许多意向订单,包括来自巴西、西班牙、墨西哥、阿根廷等地的订单,甚至法国和印度的交通部长也表达过浓厚的兴趣。

关于与华赢集团董事长白志明的关系,宋有洲并未在采访中进行详细阐述。宋有洲首次将巴铁项目引入公众视线是在2010年,那时该项目还被称作“立体快巴”。彼时,他宣称已拿下北京门头沟的合作协议。门头沟的项目后续却毫无进展,也否认了与巴铁公司的合作。

对于门头沟项目的搁置,宋有洲解释道:“这主要与当时的门头沟生态城投资不到位有关,整个生态城的规划都暂停了。而且,当时我们的车还没有研发出来,项目因此下马。”

过去的六年中,巴铁项目似乎销声匿迹。但宋有洲透露,这段时间内他在研发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我们开始只是拿出了概念,并刚开始申报专利。从最初的几个专利,到后来申报了二三十个,现在还有25个专利正在筹备中。除此之外,我们还完成了技术认证、整合技术资源以及产品理论规划等工作。”

资金问题是巴铁项目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宋有洲坦言:“寻找投资方是重中之重,当时我们资金匮乏。”他还指出,一些媒体的不实报道也对项目产生了不利影响。

如今,宋有洲能够再次回到公众视野,得益于企业家白志明的帮助。白志明后来更名为白丹青,现任华赢集团董事长,并控制着华赢旗下的多家金融资管公司。在2015年底,他成立了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在微博上自称“巴铁之父”。两位企业家的合作似乎为巴铁项目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介绍巴铁项目背后的金融链:自融自担保疑云重重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华赢凯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在巴铁项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融资方为巴铁公司提供资金支持。不仅如此,该公司还以巴铁基金的名义对外募集资金,起投点高达100万,承诺的收益率为12%。这一借款背后的担保方是华赢集团旗下的另一家企业——中国建设企业联合有限公司。而基金的管理方,即北京天尔基金管理公司,同样隶属于白志明名下产业。

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令人不禁对巴铁项目是否涉及“自融”和“自担保”产生质疑。华赢凯来的巴铁理财项目也被一些观察家指出可能是一个融资陷阱。在这个巨大的金融网络中,每一个节点都牵动着众多投资者的心弦。

对于与白志明的相识过程,宋有洲表现出了明显的警惕,他在接受采访时强调:“关于我是如何与白志明相识的,这个问题就不要再问了。现在有很多人都在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我不能再多说下去了。”他的这种谨慎态度,或许暗示着其中隐藏着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在这个充满疑团的金融网络中,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解开整个谜团的关键。随着事件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期待真相能够大白于天下。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