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工智能,多数人最先想到的可能是春晚节目上那些能歌善舞的,以及在港珠澳大桥上上演的“海陆空”三大无人舰队。在现实生活里,用心观察便会发现,一些饭馆、酒店、购物中心也逐渐有了服务型机器人的身影。
不可置否,人工智能正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当中,以往只有中才会出现的黑科技,正逐步运用在民用领域。而面对这个革新性的技术时,一些“威胁”也悄至。据波士顿咨询集团的预测显示,未来十年由机器人承担的工作比重将从目前的8%升至26%。且未来人工智能将从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转向复杂高级的脑力劳动。
另一份报告显示,到2026年,美国将有140万个就业机会被自动化取代或以某种方式被自动化影响。140万个工作岗位中,女性比例以及占57%,而这个比例在未来还将会扩大。
面对不断突破的人工智能技术,到底应该报以期待还是恐慌,这一切仿佛又让我们看到了每一次工业革命的缩影。
从第一次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起点
说起第一次工业革命,其标志便是蒸汽机的诞生,在随后的工业革命中,蒸汽机先后被在纺织、铁路、冶金等各个领域。如果说珍妮纺纱机一定程度的解放了人们的双手,那么蒸汽机则将这一目标最大化了出来。
而英国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大的受益者,蒸汽机所带来的出乎意料的生产力潜力,让工业产值远远超过了此前的农耕产值,在农耕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的期间,也直接带动了社会的发展。
以现今被誉为千业之城的伯明翰为例在工业革命之前,伯明翰只是一个小村庄,由于城市附近发现了煤矿,工业革命后,使得伯明翰变得异常繁荣,铁路机车、蒸汽机和船舶各种工业发展百花齐放,人口也在1800年猛增至75000人,成为了最具代表的工业城市之一。
在当时的背景下,原本的农民转变为了工人身份,而厂房所建立的区域,也是工人汇聚最密集的区域。反过来看,工人的聚集才促进了当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两者可谓相辅相成。
说的可能有些多了,我们将话题回归到这一次的人工智能身上。对于这一技术,正如蒸汽技术、电力技术、信息技术三次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一样,人工智能带来的将会是产业结构、城市形态、生活方式、科技格局的改变。这也是为何,人工智能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起点的原因。
当下,我们也能感受到,以人工智能为基础所推动的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各行各业的规模化应用正快速开展着。虽然说工业革命的核心在于,以机器取代人力,但这一次,却又与此前的工业革命有所不同。
AI“辅助位”出道
为何这么说,以最具代表的农业领域为例,目前这一领域面对的两大问题,其一是靠天吃饭的农业,在种植方面大多还是一个靠经验的方式,这是一种非量化的表现,无法用较为科学的数据去进行说明。
其二便是劳动力的缺失,目前农业主要劳动力是50-60年龄层的人,而20-30年龄层的人,更倾向去城市务工。据2017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全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28171万人,比上年增长1.5%。
要知道,农业用地是不能够被撂荒了,所以下一个十年,当劳动力结构发生改变时,这些土地如果不选择流转,又该由谁去耕种?
而现今,在这一领域里我们能看到无人植保机、无人收割机等产品的身影,还有应用机器视觉、深度学习技术与数据的结合。这些AI技术的应用,不仅解决了劳动力缺失的问题,还将此前无法结构化的物理世界数据变为可提供分析与参考的结构化数据,从而给出最合理的营养建议、气候建议,并对产量进行预测。
可以看出,在这个场景里,AI的核心是为了释放出无比巨大的产业能量,并非意图取代人类。所以如果将这一技术定位的话,它绝非是现今争抢的C位,而更像是个“辅助位”。
另一个典型场景便是医疗,举个具象化的例子来说明,互联网的出现,让医生能够在千里之外为患者看诊,但此前的供给侧的瓶颈在于医生始终只有一个。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将知识体系进行复制与铺开,相当于每个AI拥有专业医师的知识储备。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否定医生存在的必要,AI在医疗领域里依旧扮演着辅助角色,让医生能够从普通病症咨询以及繁复阅片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放在重症以及特殊病症的患者身上。
一个案例,也是目前常被提到的“人工智能将会取代客服岗位”这一威胁论。这不禁让人想起ICICI Lombard与微软的那次合作,这家保险公司借助微软所提供的AI能力,简化了汽车维修索赔的过程,也就是说日常小剐小蹭用户仅需拍照便可自动完成受理。
既然全部自动化了出来,那么是否也就意味着就不再需要人工了?显然不是,要知道在这些客服人员每天处理的保单中,含有大量重复性的任务,而人工智能要解决的便是这些重复性的保单,让客服能够腾出时间处理较为特殊的事故上。
目前的情况是 AI也会下岗
但AI现今也并不是个100%完美的技术,而它的缺陷便在于智商奇高情商不足,比如A与B中午一起去吃了个饭,下午又去见了C。AI从中能做的就是记录时间地点人物与起因经过结果,它无法分析出下午A与C见面的原因。而在A与B的交谈中,有哪些因素促使了A与C的会面,这是人类能够分析出的问题,而不是人工智能的专长,也正因如此,目前AI也存在着下岗的风险。
在英国马尔焦超市持证上岗的导购机器人Fabio就落得了这一下场,虽然顾客都认为Fabio嘴上功夫一流,但在实际应用中,并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Fabio不仅给出的答复差强人意,其效率也仅为人类促销员的六分之一,最尴尬的一点在于,甚至有顾客为了避开Fabio特意选择了绕道而行。。。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能在饭店门口看到以下这种状况。
而对于这一现象,饭店管理人员向Yesky天极网表示“在就餐高峰期间起不到任何帮助,甚至让人觉得有些麻烦,所以这个机器人从懒得用沦落至了根本不想用。”
,酒店中陈设的服务型机器人下场也好不到哪去,大多成为了人们驻足谈笑的风景,实际帮助几近为零,更有甚者选择了直接断电,任其在一旁吃灰。
,AI+行业就好比当年的“互联网+”,本质还是要回归到行业属性当中。就以这些服务型机器人为例,本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技术,而现今,大量的开源技术,让一些并非以技术驱动的企业,也能够轻轻松松攒出一台来。只不过他们的目的并不在于产品,很可能是出于股票的考虑。
产品若想得以在行业中应用,这又是一码事了。如果在行业应用中,采用的不是端到端的解决方案,那么机器与人之间,就会出现信息断层,而这种断层对于产品和体验来说,是一种致命性的打击。
所以目前来看,人工智能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毕竟国内外靠谱的巨头都在以技术辅助生产力的角度出发,一些“挂羊头卖狗肉”言论,又何惧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