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
人类不是主宰而是婴儿
“一个一切都被记录和分析的时代已经来临。”作为《大数据时代》一书的中文译者,周涛一开场便“泼一盆冷水”。他认为,虽然现在全世界存储数据总量高达16ZB,再过8年这个数字增长10倍达到163ZB,“但显然我们是不能驾驭这些海量信息的”。比如购物网站上的十多亿单品、新闻中的上万条新闻、朋友圈里的嬉笑怒骂、键盘上的每一次敲击,这些可获取的信息呈爆炸性增长趋势。哪些数据是有营养的?哪些是有副作用的?哪些是不需要的?我们常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选择,也不知道怎么做选择才是正确的,时间就耗在信息上面了。“其实面临高速发展的数据社会,我们不管是身体还是大脑都没有为此做好准备。”
周涛认为,与其我们说人类是数据的主宰,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却更像是大数据时代嗷嗷待哺的婴儿,也正因如此,人类不得不依赖“机器的智慧”去筛选信息为我们所用。
但我们使用的电子数据就真的是客观中立的吗?周涛十多年前就开始研究“个性化推荐”,他提醒大家,其实数据带来的“偏见”却更为隐蔽。上世纪50年代,一位美国建筑师在公园旁的长桥前端,设计了一个仅有2米多高的通道,这个看似普通的设计,却带来了“歧视”,因为当时只有有钱人才能坐轿车,卡车和公共汽车无法开过此桥。周涛设想,未来当我们去一座城市前,需要当地路线、景点等基本信息,一台足够聪明的计算机,也完全可以根据不同人的使用偏好、家庭背景、经济条件,“规划出最适合你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展现给不同阶层是完全不同的。久而久之,这种差异化的大数据信息通道,带来人们之间认知上的不平等,可能比“矮桥”还大。
人工智能
最大冲击不是技术而是伦理
12月初,斯坦福“人工智能百年(AI100)”专家小组发起了一项AI指数报告,追踪学术界、产业界、开源软件和公共兴趣范畴的18个分立的视角评估人工智能活跃度。根据这份报告,人工智能部分技术成熟度已经接近人类水平,我们正处在一个机器性能表现逼近人类能力的档口。不过,周涛的担忧却不在这个结果,“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社会最大的冲击,不是在经济技术的层面,而是在伦理的层面。”
周涛认为,在未来,我们可能会因为没有发生的事付出代价,也可能因为十多能活跃度。根据这份报告,人工智能部分技术成熟度已经接近人类水平,我们正处在一个机器性能表现逼近人类能力的档口。不过,周涛的担忧却不在这个结果,“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社会最大的冲击,不是在经济技术的层面,而是在伦理的层面。”
周涛认为,在未来,我们可能会因为没有发生的事付出代价,也可能因为十多年前做过的事受到惩罚。比如,当我们年幼时与同学打架,朋友亲人能够原谅我们,但机器将这些数据记录在案不会遗忘,在你创业时,影响你的信用值。
周涛反问,当每个人都在信息规定好的“康庄大道”上前进时,当人工智能机器包围我们时,当机器人通过各种传感器各种设备进入到我们人类时,当很多道德伦理问题变成程序和代码,需要机器自动回答时,人类很有可能会丢掉的资源——道德和伦理。我们的人格魅力何在,我们人类还有必要在道德和伦理的方向上前进吗?
“任何一个物种都有盛衰和起伏。”周涛大胆假设,人类也许会终结于一场核战争,也许会因为环境问题而毁掉自己的家园,更有可能因为大脑科学的突破,通过芯片让大脑从一个高潮到另一个人生高潮,失去了我们通过努力而获得的人生高度,被机器所取代。就像几千万年前,猴子也没有想到,那只最初从树上走到地上的猴子变成了人类,在它们原来的家园上筑起钢筋混凝土,把所有猴子赶出原来生活的家园。“虽然我们不知道人类物种走向何方,但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在科学和人文的道路上并进,继续为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的未来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