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支撑中国智能制造 20162017年呈现两大趋势
近年来,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正在成为支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力量。这一趋势在2016年至2017年的数据中得到了充分证明。根据多家第三方机构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两个核心结论。
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一趋势的推动,离不开的大力支持和产业上下游的共同努力。例如,《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发布,明确指出了推动我国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重大突破的重要性。
协作型机器人在中小企业的应用前景广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日益增长,协作机器人凭借重量轻、耗能低、体积小等优势,正在进入传统机器人未涉及的细分行业。特别是在中小企业中,协作机器人的市场份额预计将进一步扩大。这类机器人不仅适用于小型零件制造,如食品加工和精密电子器件等领域,而且其柔性强的特点使得工作任务可以随时改变和调整,对于资金有限、追求小批量、定制化、短周期的中小企业来说,具有极高的吸引力。
据统计,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已经实现了显著增长,达到了5.2万台,同比增长57.6%。预计未来几年,这一数字还将持续增长,到2020年,产量有望突破10万台,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达到19%左右。
亚太地区,包括中国在内的机器人及相关服务的消费额也将实现显著增长。特别是制造业,将继续主导亚太地区的机器人支出。其中,汽车制造业是工业机器人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而电子和金属加工行业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
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和协作机器人在中小企业的广泛应用是其主要推动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持续扩大,这一产业的前景将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