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把创新驱动 落实到发展上
仲恺惠南产业园区内,惠州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的系列宣讲会正式启动。首场宣讲刚刚结束,市经信局产业技术科科长陈红旗就被惠州三力实业公司的经理邱丽萍热情地拦住,追问关于技术改造的详细政策。大家对借助创新政策加快技术改革步伐充满期待。
面对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传统产业升级与高新产业培育的挑战,以及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与环境保护的统筹压力,惠州经济依然保持稳定增长。2014年,其GDP以10%的速度增长,成功突破了3000亿元,顺利实现了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第一阶段目标。
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在惠州的调研中强调,要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真正落实到发展过程中,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高质量、高水平地迈进珠三角第二梯队。
惠州始终将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惠州市委书记陈奕威明确表示:“无论是大创新还是小创新,甚至是不创新,都会影响到发展。”惠州一直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并已经开始规划“1+6+N”的创新驱动发展路线,目标是在2020年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那么,如何将创新真正落实到发展上呢?
在惠州,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机器换人”来提高生产效率。这种效率的提升使得企业在技术发展中不断提升自身地位。在德赛西威汽车电子的生产车间里,机器与工人的协同作业构成了一幅高效的画面。公司董事长陈春霖告诉记者,这种效率的提升比传统生产方式更加显著。
除了提高生产效率,创新还为企业带来了充足的“势能”。这种势能不仅体现在现有产业的提效上,还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惠州的R&D投入占GDP的比重持续增加,专利申请量也连续五年居珠三角首位。
要解决结构单一的问题,需要依靠创新来培育新的产业集群并延伸产业链。石化和电子信息是惠州的主要产业支柱,但惠州正在通过创新来破解单一产业结构的问题。除了重点发展汽车和新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的产业集群外,惠州还在向产业链上游或下游延伸,以获取更高的附加值竞争优势。
在首届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惠州展现了其在装备制造领域的实力。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和LED集成和封装设备制造商的ASMPT投资的公司——先进科技(惠州)有限公司填补了惠州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并与惠州本土产业相衔接,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惠州正努力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增强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以实现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目标。在惠州,一场蓄势待发的科技革命正在推进,三大策略并行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惠州市经信局明确表示,未来的惠州将通过三条路径推动装备制造的升级革新:一是立足电子和石化两大支柱产业,引导大型企业向智能化改造迈进;二是大力投入资金,实施装备制造骨干企业的培育计划;三是强化产业链的招商工作,引进更多优质资源。
深圳的创新资源是惠州发展的重要助力。惠州正在巧妙地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吸引深圳的科技创新力量。一些企业如赢合科技,成功将研发成果在惠州实现产业化,不仅推动了惠州锂电产业的向上延伸,也为惠州带来了更多的产业合作伙伴。惠州市赢合科技副总经理唐近杰指出,他们的客户包括惠州的TCL、德赛、亿纬锂能等知名企业。
每年的中国惠州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应用博览会也是惠州经济转型的关键节点。今年的第四届云博会更是宣布了惠州“全球手机之都”的宏伟规划。惠州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组装加工,自主设计和加工企业如龙旗电子已经开始占据手机产业链的高端研发环节。作为全球每六部手机就有一部来自惠州的生产大市,惠州正逐步向创新高地迈进。
在创新驱动的道路上,惠州更是提出了“接地气”的创新路径——“1+6+N”创新政策体系。这是一个旨在推动未来发展的政策框架,其中“1”代表总体策略,“6”是六大行动措施,“N”则是灵活的配套政策。在空间布局上,惠州致力于打造三大创新圈层,以环大亚湾新区和仲恺高新区为创新要素的集聚地。环大亚湾新区更是被寄予厚望,被视为未来的“蓝色引擎”,并致力于引进高端人才形成本地化的智力支持。潼湖生态智慧区则是创新要素的另一个聚集点,作为绿色引擎引领未来的创新发展。随着湿地生态的繁荣,“惠州制造”正在向“惠州创造”华丽转身。此刻的惠州,正承载着从制造走向创造的梦想,蓬勃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