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的迢迢人工智能梦
凤凰科技报道:在戛纳国际创意节上,百度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百度筷搜”的电子产品,并荣获技术创新金奖。这款独特的筷子不仅能够检测地沟油、饮用水酸碱度等信息,而且还能将这些数据实时传输到用户的智能手机上。这一重大成就标志着百度成功摆脱了近期“作弊风波”的阴霾,它也暴露出百度在某些核心技术领域的不足。
图片解读:深入剖析百度筷搜的技术短板
专利是高科技产品的敲门砖。虽然百度筷搜最初是作为愚人节玩笑被提出的,但这个概念后来逐渐被发展成正式的专利。根据PatSnap的数据,百度在短短时间内就提交了关于“智能筷子”的七件专利。这些专利涵盖了使用传感器检测食物的盐度、糖度、PH值、油质和温度等功能。
与同样开发智能餐具的Medibotics公司相比,百度筷搜似乎缺少了一些关键元素。Medibotics的方案中包含了图像识别功能,通过摄像头获取食品图像,并运用图像分析技术获取食物的种类、质量和热量。这种技术显然更符合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那么,百度为何没有在筷搜中引入图像识别功能呢?是百度尚未意识到其重要性吗?
图像识别:百度积极布局的明日之星
事实上,百度在图像识别技术方面的投入和努力不容忽视。近年来,百度在该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成倍增长。这些技术涵盖了软件、硬件、服务等多个方面的广泛应用,并已经开始在搜索领域发挥作用。例如,当用户拍摄当前场景的照片时,百度可以基于图像理解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如车站的用户可以获得车次信息或火车站注意事项等。百度还在可穿戴设备市场积极部署,推出了一系列头戴式设备的专利产品。这些产品的架构大多利用摄像头采集目标物的图像,然后通过云端服务器进行识别,获取目标物的详细信息。随着更多新专利的公开,百度以图像识别为基础的产业布局逐渐浮出水面。
技术瓶颈: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软肋
尽管百度在图像识别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人工智能领域仍面临技术瓶颈。图像识别技术是人工智能的核心部分,其重要性甚至超过语音识别。拥有图像分析能力的智能体可以自动识别物体并达成共识,从而实现彼此之间的自由对话,超越语言的限制。在这方面,百度的技术实力仍有待提升。
在实际测试中,百度和谷歌都提供了“图片检索”功能。在识别一张关于欧洲专利局的宣传册照片时,百度的表现显然不如谷歌。谷歌能够准确识别出图片内容与“欧洲专利局”有关,而百度则未能成功识别出图片中的关键元素。这表明,在图像识别方面,百度的技术实力仍需加强。
未来展望:百度的技术突破与声望提升之路
实力与雄心之间的鸿沟促使百度在ImageNet图像识别测试中采取不当行为。危机感也激发了百度的技术突破的决心。为了树立声望并实现技术突破,百度需要在图像识别等核心技术领域持续投入并加强研发力度。只有这样,百度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足,并为用户带来更多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在激烈的科技竞赛场上,百度公司在2015年经历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历程。五月中旬,公司传出喜讯,在ImageNet图像识别测试挑战赛中脱颖而出,战胜了谷歌和微软。喜悦尚未凝聚成集体记忆,六月的一场风波将百度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ImageNet发表声明,指出百度在竞赛中存在舞弊行为。仅仅九天之后,百度承认了失误,并果断地开除了相关项目的负责人吴韧。这无疑成为公司在技术研发道路上最灰暗的一个月。
这场作弊事件揭示了百度内部高级研发人员渴望在行业内树立威望的急切心态。而公司不惜高薪引进人才,更是表明了其取得技术突破的坚定决心和期待。在众多引进的人才中,首席科学家吴恩达的加盟无疑是最为引人瞩目的举动。
吴恩达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的顶尖学者之一。他在谷歌任职期间,与团队共同构建了被誉为“谷歌大脑”的神经网络系统。他的杰出贡献之一就是通过分析视频数据,训练谷歌大脑实现猫脸自动识别。
在谷歌期间,吴恩达还申请了四项美国专利,其中两项名为“图像相似性评价”的专利最早申请于2011年11月。考虑到吴恩达于2014年5月加盟百度,我们有理由推测,他已经开始为百度提交专利。如今,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表现备受期待,吴恩达的加入无疑为公司的技术突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我们拭目以待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未来表现。
作者:贾郡(PatSnap智慧芽首席专利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