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产品 而非艺术品 也论人工智能与文学艺术

人工智能 2025-02-19 09:35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专业

人工智能与文学艺术:一种技术与艺术的交融探索

想象一下,如果人工智能能够自我分析文学艺术的风格,那么,这种创造性的探索或许可被称为创作。现实是,目前人工智能的智能模式仍远不及人类,它本质上仍是人类的工具,一种技术手段。尽管其在语言、感性和创造力层面有所尝试,但仍面临着显著挑战。

关于人工智能之于文学艺术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技术与艺术的交融探索。三位作者从各自的角度阐述人工智能对文学创作的潜在影响,对未来可能性进行预测和评估。的确,随着智能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和5G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人类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文学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人工智能在语言层面的模拟仍然面临诸多困难。人类日常使用的自然语言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与程序设计的语言有着本质的区别。当前多数的人工智能应用程序使用“自然语言处理”,但其在创造方面仍显薄弱。人工智能生成的诗歌往往形式新颖,但内容缺乏历史深度和时间刻度,给人一种“仿后现代”的体验。

感性也是人工智能难以企及的能力。这依赖于人类大脑中散布的神经调节,是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品格。尽管有公司尝试通过机器人模拟神经调节,但效果并不理想。在创造力层面,文学艺术创作是一种主体性的特质,弱人工智能目前仍不具备。强人工智能何时拥有主体性的创造力,未来尚不可期。

在完成自身主体性之前,人工智能很难真正剥夺人类的创作权。真理即创造原则,是哲学家们所强调的。只有人类大脑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创造物。人类的创造力源于自我诠释,是一种前逻辑的思维能力。在自我认知系统与自然世界的交互中,人类理解自我和世界的关系,这种自反性是人类的主体性所在。

这篇文章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探索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之间独特的交融。这位独特的自我,使得无意义的元素涌现出意义,如同艺术家手中的颜料,在画布上绽放成为绝美的画卷。这正是艺术创作产生的本源之一。在斯坦福大学的实验中,机器人试图识别自己的影子,却仍无法自反性地理解自我。这也反映出人工智能的局限性。

艺术创作是一种超越经验、深入反思并自我完善的过程。它既是观念的构思,也是艺术的表象,是生产的前提,依据人的自觉目的进行。作品是主体对文化的整合和想象的跳跃,涵盖了物质、行为和精神层面,兼具技术性和创造性。目前,人工智能的诗歌产品仍然停留在转换创新的阶段,本质上仍需要人类的参与和协助。

对于人工智能来说,算法是智慧的核心,算力是执行的肌肉,大数据则是其成长的土壤。基于深度学习机制的人工智能并不理解自己所生成产品的内在意义。它的工作只是在算法的驱动下,将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真正的“创作”是一种复杂的多的精神活动,远超于简单的算法驱动。

人工智能并不直接面向文学艺术,其深度学习机制并不关心读者的感受。所谓的人工智能诗歌,更像是一种浅表的、类型化的文本,无法满足读者对于永恒、崇高、神圣的审美需求,而更多的是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人工智能可以成为诗人或作家的助手,但无法替代他们的创作主体。人类的感性思维、灵感顿悟能力是人工智能无法复制的。

在人工智能的助推下,人类将释放出更多的艺术潜能。我们应该看到,在反人类中心主义的框架中,人工智能的进化是否带有“诗性”仍值得探讨。人类的身体、大脑等天然结构决定了我们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局限。我们应避免将人工智能狭隘化,看到它的潜力和可能性。德国思想家本雅明对技术的乐观态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视角,他认为技术变革带来了艺术的新形式,而审美客体并未因此消失。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艺术的原创性不再是最高标准,艺术应该多元、异质。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文学艺术可能会变得更加多元。这种多元性拒绝虚假的慰藉,它的目标是使艺术通向真理。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将发生深刻变革。人工智能与艺术的深度融合将激发人类无限的创造潜能,新的艺术范式将应运而生,艺术创作也将变得更加日常。虽然人工智能不是诗人和艺术家,但在它的协助下,诗人和艺术家的创造力将得到极大的激发。这是一幅令人向往的未来景象。

(作者朱志勇教授是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专家,本文是其关于融合媒体时代生活审美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