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及集成报告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国内企业突围途径有限

人工智能 2025-02-10 13:15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专业

随着地方对工业机器人发展的积极策略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作为全球工业机器人的重要发展基地,正在不断释放其产业利好政策,稳定扩大产业规模,并朝着多元化应用领域进军。工业机器人技术正在不断迎合市场需求,深化与各行业间的融合。

按照中国中投证券研究总部的机械首席刘菁的分析,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可分为核心零部件、工业机器人本体以及应用端集成三个环节。其中,核心零部件包括减速器、伺服和控制器,被视为工业机器人的“心脏”。而工业机器人本体则相当于机械手臂,不同结构的机械手臂拥有不同的灵活程度和动作特点。

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中,中国的发展速度引人注目。从销售量到保有量,中国的增长趋势均十分强劲。预计至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售量将达到惊人的数字。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预测,中国的机器人保有量也将在未来几年内显著增长。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并非易事。核心零部件的制造需要多门学科的协同以及足够的资金支持研发周期。尤其在国内,减速器和伺服厂商面临材料、工艺等方面的问题。而控制器作为机器人的“大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外资机器人厂商通常采用外购减速器和伺服,自行研发控制器的模式。

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与核心零部件市场紧密相连。最常见的六轴关节型机器人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量持续增长,而中国市场的增长尤为显著。

除了本体和核心零部件,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化。机器人与各行各业的融合正在创造出更多的商业机会。全球机器人的增长主要在中国,而中国未来的机器人密度预计将达到甚至超越许多发达国家。

目前外资机器人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占比仍然较高。但国内企业也在积极寻求突破,努力提升自主品牌的竞争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探究其原因,主要源自两方面。

一方面,中国的工业自动化制造基础相对薄弱,机器人的应用环境尚不成熟,因此在机器人选型过程中,更倾向于灵活性高的关节型机器人。

另一方面,部分工业机器人的最终用户对于机器人结构了解不够深入,难以在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中选出性价比最优的组合。

(图表8)显示,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市场中,外资占据了75%的份额。国产机器人中,直角坐标机器人销量最多,占比高达43%;而SCARA机器人则占到了25%的份额。这两种中低端机器人的销量占据了国产机器人市场的绝大部分。相比之下,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关节型机器人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较小。

(图表9)揭示了2013年国产机器人在低端机型的主导地位。在直角坐标机器人、并联机器人和圆柱坐标机器人领域,国产机器人有一定的优势。而在SCARA市场中,国产机器人与外资各占半壁江山。

(图表10)进一步指出,在非关节型机器人领域,国产机器人能够占据约50%的市场份额。这主要得益于非关节型机器人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以及中低端市场的分散性,这是主流外资品牌相对薄弱的区域。国内机器人厂商正借此机会逐步攻克技术难题。

三、进入机器人集成领域

机器人集成是指在机器人本体上加装夹具及其他配套系统,以完成特定功能。机器人本体是标准品,相当于一只手臂。系统集成则是为这只手臂安装上手(夹具),复杂的系统集成甚至需要安装视觉控制、力控等,以完成相应动作及功能。国内机器人集成市场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迎来爆发式增长。

按应用分,机器人可以划分为焊接应用、喷涂应用、搬运应用、装配应用、切割应用、打磨应用等。国产品牌在搬运、喷涂等不需要高精度的领域已经有所渗透。在焊接、装配、打磨等高精度领域,国产机器人的渗透仍然较慢。

按行业分,汽车行业是机器人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自动化程度已经较高。而在非汽车工业(一般工业)中,机器人的应用潜力巨大。随着智能制造的兴起,一般工业领域将成为机器人应用的主要增量市场。

全球机器人的增长在中国,中国的发展在于当下。对于工业机器人而言,本体的核心在控制,短期的机会在中低端机器人;要想突破外资垄断,关键在于集成;而集成的核心在于渠道与非标标准化。

注:本文作者刘菁为中国中投证券研究总部机械首席分析师。本文经作者授权中国机器人网独家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中投证券,不得删减。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