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缺口待补齐、关键技术需突破 智能工业机器人发展还要加把劲
近年来,我国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呈现蓬勃发展势头,但在核心技术原创性、高可靠性基础功能部件和系统工艺应用解决方案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业内专家指出,为缩短这一差距,我们不仅要扩大国产机器人的生产规模,提高产能,还要推动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以满足机器人产业扩张的需求。
智能工业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顶端的明珠”,是淘金“中国制造”的热门领域,其研发、制造、应用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智能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部件、算法模型、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等方面,我们仍需要时间的磨砺和技术的突破。
在深圳举办的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对接交流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的丁宁副院长表示,机器人要为人服务,并解决运行、使用成本高等问题,才能推动企业制造模式的转型升级。深圳机器人协会的毕亚雷秘书长则指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融合已经成为新趋势,随着劳动成本的不断提升,机器人替换人工的积极性也在提高。
当前,AI产业与机器人产业的相互促进已经显而易见。在基础层,我们有算法模型、智能芯片和智能传感器;在技术层,我们有语音识别、文本识别和图片识别等技术;在应用层,无人机、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智能教育、智能金融和智能医疗等行业正在蓬勃发展。
以深圳为例,工业机器人行业已经开启了规模化效应,服务机器人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在应用于3C和物流等主导产业的“本体+系统集成”领域,已经涌现出了一批领军企业。在控制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领域,虽然有一些优秀企业的出现,部分零部件的规模化生产仍需要时间的积累。
为加快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部门已经发布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密度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这意味着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据相关报告指出,工业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气、橡胶塑料、食品工业等领域。
尽管如此,我国工业机器人岗位仍存在空缺。为满足新一代工业机器人的技术研发和样机生产需求,需要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新型材料、新型感知、智能控制等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之路仍任重道远。工业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背后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机器人产业的飞速发展,其背后的人才需求也日益显现。毕亚雷指出,无论是机器人的维修、调试、操作还是编程,都急需相关的技术专家。面对这一繁荣景象,我们必须认识到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任重道远。
从研发试验到系统集成服务,每一个环节都是机器人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大部分机器人企业集中在集成领域,国产六轴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占比不足10%,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尽管国家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但由于市场规模和产业化程度不高,核心部件的发展仍然受限。自主品牌认可度低、行业标准待完善等问题也制约了工业机器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技术实力的不足限制了产业化规模,而规模的不足又反过来制约了技术的突破。为了提升国产机器人的市场竞争力,我们不仅要扩大产量,提高产能,还要推动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满足扩张需求。
我国高度重视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多部门联手推动机器人产业的进步,从顶层设计、示范应用、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布局。特别是针对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我们提出了促进标准化、模块化发展的策略,并致力于突破技术瓶颈,如机器人本体、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等技术。
工业和信息化部也提出了在原材料工业转型发展工作要点中,扩大专业机器人在关键岗位的应用,特别是在危险、繁重或智能采样分析等领域。这些举措无疑为国产机器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差距仍然明显。面对这一现状,毕亚雷建议,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出台更有力的举措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机器人国产化,提升核心竞争力;二是企业在选择机器人时,应综合考虑性价比,鼓励优先选择国产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产业既面临着挑战,也充满了机遇。我们期待在这一热潮中,国产机器人能够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