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人工智能 山东青岛点亮算力灯塔
青岛迈出坚实步伐,高标准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5月15日上午,青岛国际创新园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展示中心举行了盛大的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开工仪式。随着“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和“青岛人工智能生态创新中心”的正式揭牌,青岛正式开启人工智能新时代。
作为省内首个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该中心投资约3.9亿元,首期具备100P算力。这将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普惠公共算力服务,助力推动青岛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青岛人工智能生态创新中心则面向青岛,辐射全国。它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底座,致力于打造青岛的公共算力服务平台、应用创新孵化平台、产业聚合发展平台以及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平台。这一中心的建立,将推动青岛人工智能成为产业智能化升级、人才引育留用的新引擎。
青岛市将人工智能作为重点发展的十大新兴产业之一,全市实体经济振兴发展动员大会上,人工智能被寄予厚望,成为青岛产业布局的关键一环。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建立,无疑为青岛经济社会转型带来了“新机遇”。
这个被誉为“算力灯塔”的中心,采用的是“1-4-3-2”模式,即一个计算中心,助力四个生态平台,扩展三方面能力,汇聚两个产业集群。项目将导入华为生态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应用孵化体系、算法软件开源社区等软能力,以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在崂山区、青岛市的形成产业集群。
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邓泰华表示,将联合产业伙伴一起高质量完成计算中心的建设,争取三季度上线即饱和运营。公共算力服务平台将降低AI开发门槛,加速人工智能在青岛的各行业的应用。而应用创新孵化平台则助力青岛人工智能头部企业的行业解决方案孵化,推动AI技术融入行业生产。
该中心还将在数据、算法、应用三方面进行能力扩展。在数据方面,将通过建设海洋人工智能数据集、智慧工业数据集,形成青岛特色的数据资产。在算法方面,将吸引业界领先的预训练模型在青岛进行孵化与部署。在应用方面,则从一期的训练为主,走向未来训推一体,赋能虚拟现实、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多个行业应用场景,使青岛全行业智能化升级转型。
崂山区高水平打造“四新”经济集聚区,夯实实体经济的“压舱石”,为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落户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这一中心的建立,一个人工智能应用与服务产业的高地正在青岛加速隆起。全省首个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落户,是青岛蓄势待发、全力奔跑的生动体现。未来,青岛有望汇聚工业智能、智慧海洋两个国家级乃至全球领先的产业集群。在全市的产业链布局中,崂山区作为重要一极,正全力加速推进人工智能产业的构建与发展。近日,崂山区正式发布了《青岛市崂山区“十四五”产业集聚战略发展规划》,明确了其对于人工智能产业的深度投入与坚定决心。
除了新建成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崂山区还在着力打造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园,该园区占地面积约2735.4亩,已吸引16家产业链相关企业落户,其中包括6家龙头企业。正在建设中的中科曙光全球研发总部基地和智扬科技产业园,总投资达到10亿元。
崂山区的努力只是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全面崛起的一个缩影。青岛的人工智能产业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速。在国家的支持下,青岛已经成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高地,荣获国家首批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称号。目前,青岛已经开放了3050个应用场景,搭建起供需桥梁,人工智能正在为各行各业赋能。
以一汽解放青岛公司与商汤科技为例,在汽车制造的冲压车间,商汤科技利用“5G+AI”技术解决了冲压件表面质量检测的世界性难题。工业机器人搭载工业相机,实现了对成型冲压件的表面拍照及检测工作,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控制和质量提升,避免了生产流程中断及产品缺陷带来的潜在损失。这是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制造业的生动案例。
青岛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也在日趋完善。企业、平台与高校共同发力,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将发挥其在学科建设、人才储备、技术研究与合作转化方面的优势,为人工智能企业在青岛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支持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青岛还将通过设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的方式,由作为发起方联合社会资本共同成立,重点投资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前沿项目。这一举措将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崂山区以及整个青岛市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上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