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图强 逐梦深蓝鲁东大学举办2023中国国际海洋水下机器人大赛
全国高校间的科技创新巨战已在鲁东大学震撼打响。此次由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等权威机构联合主办,吸引了全国范围内的目光。在这场关乎未来技术趋势的盛事中,全国顶尖的十三所高校纷纷派出水下机器人战队,汇聚烟台,一展风采。这场盛大而激烈的机器人大赛暨高端论坛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青年创新精神的碰撞与交融。
在烟台体育公园游泳跳水馆内,一场别开生面的水下机器人竞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池水中,赛道已划,资格赛大门设立,比赛环节中的得分点位一应俱全。此刻的水下机器人犹如深海探险者,穿越气球、高尔夫球、定向标记等重重关卡,每一个动作背后都蕴藏着无数次的调试和改良。参赛的大学生们目不转睛地关注着机器人的每一个动作,时刻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随着机器人的下水展示,现场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在水下机器人的赛道上,无论是AUV赛道还是ROV赛道,都展现了令人惊叹的技术成果。这些机器人不仅仅是简单的机械装置,更是大学生们智慧的结晶。他们在实践中破解难题,创造出服务社会的机器人雏形。这些机器人将在未来的海洋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海底作业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效率。
董超是中国海洋大学的一名参赛选手,他告诉记者他们的水下机器人主打自主运行。“在图像识别上我们遇到了很大的挑战。”董超说,“水下环境的颜色变化与陆地上有很大的不同,我们需要调整色域对水下目标进行颜色的判断。”机器人的设计过程中手脑协调也是一大难点,“如何让上层识别和下层运动控制达到一致是机器人运行的难点。”同样来自鲁东大学的霍铖源团队则从创意出发,经过一年的研究,创造出了他们的蔚蓝水下机器人。“我们的机器人对标的是水下作业服务,所以创造的核心就是‘稳’。”霍铖源介绍道,“我们希望它能替代人工进行一些危险的水下工作,如电缆维修等。”他补充说:“我们希望能解决一些水下作业的难题,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在这场竞赛中,大学生们用他们的创意和热情展示了青年一代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这场机器人大赛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竞赛,更是一场激发创新思维、服务社会的大展。深海科技挑战赛:青年力量助力海洋强国梦
全国各大高校精英团队齐聚烟台,这场赛事究竟有何非凡意义?
随着大赛开幕的号角声响起,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潘新春揭示了其核心意义。他强调,现代海洋水下机器人不仅是新型材料、数字技术与智能技术的结晶,更是探索深海世界、研究深海科学、开发深海资源的重要工具。对于这场大赛,潘新春表示:“我们旨在搭建一个展示海洋水下机器人最新研发成果的舞台,一个汇聚高端人才的交流平台,一个激发机制创新的激励平台,以及一个推动产学研商深度融合的桥梁。这些努力都将为我国海洋科学探索、研究、开发、保护、治理提供有力支撑,推动海洋水下机器人事业的蓬勃发展。”
鲁东大学党委书记王庆教授作为承办方代表,表达了更为具体的愿景。他希望通过这次大赛,能够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水下机器人专业创新人才,推动海洋水下机器人领域的科技进步,助力海洋装备智能化创新发展。
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吕滨在致辞中也明确表示:“这场海洋水下机器人大赛旨在动员和凝聚全球资源,推动我国海洋水下机器人及无人遥控潜水器的健康快速发展。”
为何选择烟台作为大赛举办地?背后有哪些考量?
记者深入了解到,山东作为海洋大省,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环境和丰富的水产资源。鲁东大学作为烟台地区办学历史最悠久的高校,一直致力于经略海洋大业,不断加强海岸海洋工程学科建设。近年来,该校在水利工程学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不仅成功入选省属高校“高水平学科”建设项目,而且在海上航天发射平台技术研发方面全球领先,其研发的海洋平台安全稳定控制技术更是成功应用于“蓝鲸”系列钻井平台制造。学校的核电海洋工程研发团队在温排水监测预测技术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为大会在烟台的举办提供了有力的学术和实践支撑。
专家们精彩的演讲、丰富的实例、新颖的创意,为这场大赛注入了浓厚的学术气息。在校大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更是为海洋科技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这场大赛不仅是一场技术的较量,更是一场青年力量助力海洋科技发展的盛会。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深海科技的青年盛宴能走得更远,为我国的海洋事业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YMG全媒体记者徐峰通讯员陈福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