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云变幻的2015年,从“倒闭潮”到“裁员潮”,再到“外企跑路潮”,中国制造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智能制造成为破局的关键。各界目光聚焦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其中,江苏尤为引人注目。
江苏,这个被誉为“中国制造”的心脏地带,正在经历一场由智能制造引领的变革。面对这场变革,苏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俞文勤发出感慨:中国制造2025更多地是在谈论理念和思维,而现在,是时候谈论具体的方法了。
如何让江苏的制造业,这个经济的“中流砥柱”,实现“换炮”,及时跟上智能制造的大潮?在这个关键时刻,江苏的工业企业如何避免在变革中落后?
在2015年的一个秋日午后,苏商私董会走进了苏州辛德斯机器人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在这里,围绕“智能制造的信息化之路”的主题,深入探讨传统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型的问题。会上,二十多位苏商私董与辛德斯机器人总经理占俊峰、创美集团董事工场长金吉光交流心得,探索最贴近实际的智能化升级路径。
占俊峰,这位80后的创业者,凭借对自动化系统的敏锐洞察,瞄准了工业机器人这一前瞻性的产业。短短三年内,他成功创立了多家公司,并与全球销量第一的安川机器人达成战略合作,提供整套机器人换人解决方案和自动化系统集成。他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5岁,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在辛德斯的展厅里,各类工业机器人引起了来访苏商的极大兴趣。占俊峰介绍,随着用工成本的上升,“机器换人”正在成为江苏企业的新宠。企业咨询不断,产品供不应求。
辛德斯的团队被大家称为“萝卜头部队”(机器人的谐音),他们不仅提供智能产品,更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智能化升级方案。占俊峰坚信:“江苏制造业有一半的岗位是简单重复劳动,机器换人将是未来的趋势。”
与此创美工艺(常熟)有限公司作为江苏智能制造的样板工厂,其成功经验同样引人注目。创美工艺对信息化建设的执着是其魅力所在。创美集团董事工场长金吉光分享了他们20余年的精益生产管理经验。他认为,只有将人工智能与人力资源相结合,打造“互联网+制造”的智能工厂,才能真正实现制造的智能化。
无论是辛德斯的充满活力的团队,还是创美工艺的精益求精,都是江苏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的生动写照。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江苏的制造企业正积极拥抱智能制造,努力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先机。在众人对机器人的未来寄予厚望之时,金吉光却提醒大家:“别把机器人神话了!”他强调,智能制造的浪潮中,每一位企业家都要从无知到有知,从熟知到良知,深入理解制造的本质。
在金吉光的眼中,智能化时代的机械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人类“灵动”的伙伴。制造的本质是使思想的光辉闪耀于自然,赋予物质以人的灵性。他强调的不仅仅是技术的运用,更是机器与人的和谐统一。对于工业4.0,金吉光看重的是人与机器间的互动与融合,而非单纯的机器取代人力。相反,他希望将人类从重复、单调的低附加值劳动中释放,使人类有更多精力投身于创造性工作。
创美公司在工业4.0的浪潮中走在了前列。通过实现信息、人、设备、物料的一体化融合,他们赋予了现场生产新的活力。现场人员能通过软件驱动设备生产,实现生产线的智能化控制。而一个完整的信息反馈链条的建立,使得各级管理人员能实时掌握生产状态,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决策。
值得一提的是,创美的移动应用都是由员工根据岗位需求自主开发的,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在创美工艺中却是常态。在这里,无论是48岁的普通员工还是初高中学历的职工,都有自我提升的空间和机会。在金吉光的管理逻辑中,群众创新是推动中国制造的重要动力。工业4.0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企业组织创新体系的重塑。
江苏作为工业大省,智能制造是其转型升级的关键。苏商要有前瞻性思维,不仅要看到现在,更要看到未来。俞文勤强调,大数据是智能制造的核心驱动力,企业上马机器人只是智能制造的第一步。沈滨则提出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及新的动力来源。胡卫东认为家居行业的智能制造和个性化定制是未来的趋势,“机器换人”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变革在于将互联网的基因注入工厂,让用户参与到产品设计、制造和营销的全过程。对此,企业还需要学习日本的精益生产,坚持工匠精神,专注做好每一个细节。
展望未来,苏商在智能制造的道路上还需不断探索和创新。只有深入理解智能制造的本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实践,才能在新的工业革命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