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50家AI创业公司倒闭阿里云的产业AI会捅破泡沫
中国AI行业的冰火两重天
在中国,人工智能(AI)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一方面,科技巨头如BAT以及全球科技巨头谷歌都在积极布局AI领域,新锐AI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另一方面,AI初创公司却密集倒闭,据腾讯研究院和创投数据平台IT桔子联合发布的报告,截至6月份,中美已有超过50家AI创业公司倒闭。这似乎在预示着AI创业领域的泡沫即将破裂。
AI泡沫的破裂
李开复,创新工场的领导者,以及科技巨头科大讯飞的刘庆峰等都纷纷指出AI领域的创业泡沫。李开复明确表示:“AI项目的融资热始于今年上半年,预计明年底将有一批公司倒闭。”在最近的阿里云栖大会·北京峰会上,阿里云总裁胡晓明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并指出:“目前人工智能领域存在浮躁氛围,部分企业靠AI讲资本故事、炒作股价。”
这些大佬的言论并非危言耸听。目前,AI产业存在估值虚高、人才待遇虚高等现象。许多AI创业公司过于重视技术本身,却忽视了商业化产品的开发。他们虽然拥有技术,但无法成功落地,最终只能成为飞到风口的猪,重重摔下。
行业自醒与泡沫的必然
AI行业的泡沫并非个例,任何行业在从孕育到成熟的过程中都会经历泡沫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共享经济、智能硬件、互联网金融等行业都有过类似的故事。对于AI公司来说,找到泡沫出现的原因并找到解决之道是避免成为出局者的关键。
产业AI:技术的落地之路
历史上的技术革命告诉我们,技术的成功关键在于与产业的结合。人工智能也不例外。再好的技术都需要有应用场景才能发挥其价值。没有市场的技术只能存在于实验室,无法成为蓬勃的产业。产业AI被认为是未来AI的发展方向。
阿里云总裁胡晓明提出了“产业AI”的概念,并强调了场景在AI价值中的重要性。他认为,AI需要与城市、工业、金融、汽车、家庭等产业结合,才能真正落地。阿里巴巴对人工智能的三个判断中,场景是首要因素。同样,马化腾也认为场景是AI最重要的要素,因为场景意味着市场,有了市场数据自然会产生,也会驱动技术发展。
不论是阿里还是腾讯,不论是投资人还是技术操盘手,对于AI的意识都有一个共识,就是AI必须落地到场景、应用到市场。为了满足AI所需要的产品,大公司需要推动AI落地到各行各业,小公司则需要找到刚需让AI有市场。
国家战略层面也在引导AI与产业融合。近日,工信部印发的《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动AI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AI公司比拼的将不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应用到不同场景的能力。AI浪潮下,产业AI正成为巨头的竞技场
产业AI的理念让互联网时代的“+”思维焕发新的生机。不同于初期的互联网+,后者是互联网技术与多个行业的简单结合,而产业AI则预示着AI技术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在历经多年的互联网革命后,AI正在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
对于初创企业而言,他们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场景世界,没有现成的试验田。要想获取新的应用场景,单纯的互联网争夺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必须深入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尤其是实体产业。BAT、美团、滴滴、今日头条等巨头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应用AI技术,但这些存量业务的AI应用难以再造一个与互联网等量齐观的新领域。当AI技术落地到各个产业,它将创造全新的增量价值,其巨大的发展潜力足以重塑多个行业。
产业AI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是唯一的生存路径,对于巨头来说则是创造巨大增量的绝佳机会。巨头们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开始积极行动。百度启动阿波罗计划、力推DuerOS平台,将AI技术能力开放给多个行业,如智能汽车、IoT等;腾讯则在各地推广“互联网+计划”,与多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技术开放成为合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阿里巴巴的AI技术开放更具产业方向性。其ET系列大脑如城市大脑、工业大脑等已经成功应用到相应产业中。ET航空大脑在首都机场的应用就是绝佳例证,其能迅速更新航班停机位安排,提高廊桥停机位利用率,大幅改善旅客体验。随着阿里云这颗棋子的不断壮大,阿里在产业AI方面的潜力不可估量。今年成立达摩院并宣布在未来五年投资1000亿美元储备高精尖技术,阿里云作为阿里技术开放的核心平台,拥有强大的产业资源、丰富的商业化场景以及深耕行业技术的经验。
当前AI创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已转向商业化能力,而互联网巨头则围绕AI技术在更多产业的落地展开激烈竞争。尽管市场上会有部分公司在泡沫中倒闭,但整个AI产业的崛起已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