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支招遏制无人机黑飞
随着无人机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其凸显的问题也日益增多。无人机不仅给快递行业带来了便捷,还为军事侦察和边境巡逻提供了有力支持。无人机的“黑飞”现象却给航空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干扰了空军正常战备值班秩序,也给间谍和带来了可乘之机。如何在确保无人机合法飞行的避免“黑飞”带来的安全隐患,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
写在前面的话
无人机,这个科技发展的产物,如今已经深入各个领域。从快递行业的实时送达,到高空美景的拍摄,再到军事领域的作战识别和高空侦察,无人机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随着无人机的普及,其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坠落事故、干扰军民飞行器、侵犯隐私、泄露国家机密等事件频繁发生,让人们在享受无人机带来的便利的也开始关注其安全隐患。
无人机飞行:发挥作用与强化监管如何并行?
据中新网消息,近期北京南苑机场的一起事件让我们再次关注到无人机的安全问题。孔明灯、风筝和无人机等不明飞行物一旦闯入机场净空保护区,不仅可能干扰航空秩序,还可能对飞行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业内人士指出,这些“不速之客”不仅可能在视觉上干扰飞行员,其铁制框架还可能损坏发动机叶片,造成严重后果。
事实上,许多人对无人机的非法使用往往源于正常工作需要,但无人机的非法飞行已经对航空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甚至利用无人机窃取国家机密或窥探个人隐私。无人机的飞行监管也存在不少问题,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不久前,一起地方人员使用无人机拍摄涉军视频事件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两名涉事人员擅自闯入军事禁区,使用无人机拍摄涉军视频并上传网络,造成了不良影响。虽然最终被及时抓获并受到严肃处理,但这一事件也暴露出当前无人机监管的漏洞和不足。
无人机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既要发挥其作用,又要加强监管。在享受无人机带来的便利的我们也要认识到其安全隐患和风险。为了确保航空安全和国家安全,我们需要对无人机的使用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和规范。也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无人机的使用范围和飞行规则,避免“黑飞”现象的发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确保无人机发挥作用的避免其带来的安全隐患。随着无人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其普及程度也日益提高,甚至毫无航模背景的人也能轻松购买。春节期间,一段将鞭炮挂在无人机上高空燃放的视频引发了广泛关注。万幸的是,这一危险行为并未造成伤亡或财产损失,但它同时揭示了我国在无人机监管方面的巨大漏洞。
空军新闻发言人申进科严肃指出,任何飞行活动都必须遵循严格的航空法规,不得随意任性。《通用航空飞行任务审批与管理规定》自2013年起实施,对航空器的使用设定了明确的规范和程序。现实中,无人机“黑飞”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人因此面临法律的制裁。对此,《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了违反低空飞行规定的处罚措施。
公安部对无人机“黑飞”现象的严厉态度无疑是正确的,但在现行法律下,对于无人机的管理仍存在诸多不明确之处。过去,违规操作无人机往往以“危害社会治安”为由进行处理,这显然并不贴切。如今规定的明确是一件好事,但这也引发了人们的担忧:严厉的管控措施是否会阻碍无人机在军事、救援、运输等领域的积极作用?
一味遏制无人机飞行并非明智之举,合理利用方为上策。我国各省的航空模型运动协会内有许多取得遥控航空模型飞行员执照的无人机爱好者,但他们在法律上仍被归为“黑飞”。由于审批程序繁琐、时间长,以及部分地区对合法飞行资格证的无人机不予认可,导致许多爱好者选择“黑飞”。合理统筹资源,发挥无人机的优势,可以助力军事演习、节省人力资源、提高监测精度,从而提升战斗力。
四川某预备役高炮师成功将无人机爱好者纳入其中,组建了“空中轻骑兵”飞行大队。通过利用这些无人机,该师不仅提升了对抗训练的效果,还在实兵演练中创下了多项夜训记录。同样,贵州某预备役师的无人机在综合演习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实例证明了只要合理使用,无人机就能在军事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信息化战争的发展,我国需要加快完善无人机相关的法规政策,而不是一味地遏制其使用。海南省已率先试点运行全国遥控飞行员考核与监管系统网络平台,为无人机爱好者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了规范的飞行平台。这样的尝试值得推广,以便更好地监管和引导无人机的合理使用。无人机并非洪水猛兽,只要合理使用和管理,它就能成为我军演训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