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Kiva之后 亚马逊正引发一场仓储机器人军备竞赛
亚马逊仓库繁忙有序,工人们穿梭于人造洞穴之中,快速将货物投入条码清晰的板条箱中。高耸的液压机械臂将沉重的箱子稳稳地抬升到货架之上。在这繁忙的景象中,一群小巧的橙色机器人像有意识的巨大冰球般在地板上灵活移动,堆积着从畅销书到厨房用具的消费者满意产品。
这些引人注目的机器人,被称为Kiva,曾是亚马逊独占鳌头的仓储秘密武器。回溯至2012年,亚马逊斥资7.75亿美元买下了这支机器人军团,这一举动使得产业巨头杰夫·贝佐斯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他果断决定让亚马逊独家使用机器人技术,打破了将Kiva产品销售给仓储公司及依赖这些机器人的零售商们的惯例。当合同期满时,这些商家不得不寻找其他解决方案,以满足消费者对速度日益增长的需求。他们面临着一个残酷的现实:别无选择,Kiva就是他们的唯一出路。
虽然经过四年的艰苦努力,一些创业公司试图用全新的机器人来替代Kiva,但亚马逊的Kiva机器人已经证明了其相较于全人工操作的巨大优势。这些新型机器人在外观上与Kiva有所不同,部分原因是产业仍在产品测试阶段,部分是因为专利之争。有些机器人专注于从货架上取下商品,有些则配备了触摸屏,可以在仓库内自由移动。但无论外形如何,所有这些机器人的目标都是尽快将货物送到消费者手中,以降低零售成本。
全球亚马逊仓库中忙碌着大约30,000台Kiva机器人。据负责全球运营和客户服务的零售商高级副总裁Dave Clark估计,这些机器人减少了20%的运营费用。德意志银行的分析指出,新仓库引入Kiva机器人后,可节省高达2200万美元的物流费用。若将这技术推广至约100个配送中心,预计将进一步为亚马逊节省25亿美元开销。
Flexe公司的首席执行官Karl Siebrecht,将仓储领域比作是Airbnb内部的挑战。他强调:“为了在电子商务行业中称霸,你需要深入了解仓储内部情况。”亚马逊是首个面对这一挑战的公司——从仓库货架上取下各式各样的商品,然后打包快递给用户。随着电子商务成为日益增长的零售业领域,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注意到这一点。“自动化正在整个行业中普及。”Siebrecht如是说。
真正拥有这种规模技术的只有亚马逊,这都要归功于Kiva。尽管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如沃尔玛、梅西百货和目标公司等仍在依赖人工操作,使用传输带传递箱盒,但他们已经开始感受到自动化的压力。这对新一代机器人制造商来说,潜在的市场大门已经敞开。雄心勃勃的工程师们看到了机会并投身其中,物流公司也开始推行自动化。甚至有一家创业公司由前Kiva员工创立,自动化竞赛正式拉开帷幕。
电影巨匠Ron Howard,曾执导过纪录片《阿波罗 13 号》,也在今日的舞台上亮相。在他的视野中,机器士兵挥舞着如星球大战中的光剑进行决斗。亚马逊则通过其独特的创意,将一张桌面固定在亮橙色的Kiva机器人头顶,以此提供葡萄和饮料,展示了科技与日常生活的无缝融合。
这场会议的每一个细节都被严格保密,亚马逊的机器人策略更是被总部在西雅图的巨头们三缄其口。在过去的四年里,关于收购Kiva的决策几乎未被提及。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亚马逊的CEO贝佐斯才会与其他的机器人专家分享一些微小的信息。早在2014年,他就透露亚马逊的无人机舰队正在进行第10或第11次迭代。今年六月,这位首席执行官更是大胆宣称,亚马逊在人工智能的开发上已经投入了超过一千名员工,并表示:“人工智能在未来二十年对社会的影响可能无法估量。”
今年初,亚马逊为Kiva揭开了新名——Amazon Robotics的神秘面纱。根据亚马逊在LinkedIn上的招聘启事显示,这个全新团队正在招募一位机器人负责人,助力构建一个“新型机器人平台”。
正如夜空中闪烁的星光一样,尽管这些技术光彩夺目,机器人仍不能完全取代人类在仓库中的位置——至少现在如此。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类工人仍被认为在高价值的工作上更胜一筹,比如精准地将货物放入预定的盒子。
新的系统已经问世,可以从货架上取货。以位于匹兹堡的IAM Robotics公司为例,他们研发了一款自动载具,上面装配了一个能使用吸盘抓取药盒大小物体的旋转臂。仍需人类仔细堆放货物以便机器人准确抓取。供应链咨询公司Peach State Integrated Techgnologies的配送工程设计部执行总监Dean Starrovasnik对此表示认同。
仓库中大约一半的人类工人正在从事简单的重复性工作,如搬运物品等,就像在杂货店重新堆放货物一样。这些工作既繁重又费力,员工每天可能需要行走数十英里。随着新机器人的投入使用,尤其是对于那些库存量大、包装操作复杂的电子商务仓储而言,许多人的工作将面临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