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调研报告 机器换人 中国制造的转型样本
东莞,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正站在产业转型的最前沿,成为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典型代表。尽管面临全球需求疲软、中国经济减速和产能严重过剩等多重压力,但东莞制造业的转型已经曙光初现。
业界专家指出,经济低迷、压力叠加的时刻,正是催生技术革命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最好时期。东莞已经站在了转型的风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犹如一只蝴蝶,经历痛苦后终将迎向光明。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东莞产业转型升级已步入深水区。制造企业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一些企业在经历转型后,已从工业1.0迈向3.0,迈向中高端;而另一些企业则因成本压力而寻求转型求生。东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主要承接香港纺织、制鞋箱包等传统制造业。到了90年代,随着台湾及日韩IT制造业的进入,东莞逐渐形成了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加工贸易模式。
全球金融风暴让“东莞制造”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欧美订单萎缩,人工成本攀升,缺乏研发能力和市场渠道成为“东莞制造”的痛点。在这种背景下,一场技术革命和制造业革新正在悄然进行。
以石碣镇为例,一些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机器换人、引进技术等方式实现就地升级。五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该公司通过机器换人和机械装备自动化,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走进该公司车间,可以看到电脑控制的机器手在有序地摆动,偌大的车间工人很少。该公司计划继续改造工艺流程,实现类似丰田汽车的自动化作业。
在制造行业,有品牌、有市场的大企业不断推动技术进步,引进高端设备,更新工艺流程;而没有资金和社会资源能力、没有自主品牌的中小企业则面临被同行大企业兼并收购的命运,成为品牌企业的附庸。而那些没有被吸纳到产业链条上的中小企业则只能搬迁或倒闭。
东莞的制造业转型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的革命,更是一场企业生存方式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企业经过努力成功转型升级,而另一些企业则因无法适应新形势而退出市场。正如思略特大中华区总裁徐沪初所说,制造业企业面临的转型空间更为逼仄。
东莞的制造业转型是一场深刻而漫长的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推动技术进步、提升产品品质的企业才能走得更远。东莞市经信局数据显示,东莞已有六成工业企业实施了“机器换人”计划。自2014年启动以来,该计划总投资超过62亿元,成功减少了约4万人的用工量。从2015年1月至11月,东莞全市工业技改完成投资额达到204.4亿元,同比增长了惊人的114.5%。预计今年,东莞市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将分别增长6.2%和7.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也将分别达到47.0%和36.0%。
不仅如此,高端设备和更新的工艺流程在东莞催生出突出的区域性产业集聚效应。东莞的各个城镇如长安、塘厦、松山湖、大朗、虎门等,其产业聚集各具特色,区域内上下游合作的产业群优势更加明显。由于东莞制造业的“机器换人”市场庞大,一些专门的机器人生产企业纷纷落户东莞,针对各产业集群研发和生产不同的机器人设备。目前,东莞已有约70家工业机器人企业和装备制造商,机器人企业数量占全国总数的10%。
松山湖已逐渐成为智能制造装备研发的重镇,这里寄望打造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其中,松山湖长盈精密技术公司甚至计划打造东莞第一家无人工厂。
“机器换人”不仅仅缓解了东莞制造业企业用工不足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自动化设备的大量应用使得工业服务业和工业互联网逐渐渗透到工业体系中去,从而推动产品从设计生产到销售服务的各个环节发生深刻变革。如今,东莞的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向工艺设计、增值服务、电子商务等下游领域延伸。
业界专家表示,中国必须抓住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以中高端制造为核心,嵌入全球产业链中。网络技术正在催生新的生产模式。在东莞,跨境电商企业数量已经达到4000家,超过7000万家制造企业涉足跨境电商交易。
在松山湖南部,德国技术与中国制造完美融合的景色令人叹为观止。这里道路宽阔,绿意盎然,两栋新楼拔地而起。正在建设的一期工程——中以产业园的13栋楼,主要致力于从以色列引进水处理技术应用和孵化相关企业。
广东中以水处理环境科技创新园有限公司建设的环保与水处理产业园区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水处理技术国际创新园”。园区规划面积380亩,已经有20多家合作企业签约入驻。园区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正在进行技术改良,让以色列全球领先的水处理技术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