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产业变革 人工智能还需突破哪些壁垒

人工智能 2025-01-22 14:44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专业

在科技革新的浪潮中,人工智能(AI)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正如最近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的盛会上,专家们热议的那样,人工智能究竟是否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神奇且无所不能呢?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又面临哪些挑战与机遇?

关于人工智能的“无所不能”,似乎还存在一段距离。尽管深度学习和大数据的飞速发展,使得智能安保、智能语音输入等AI技术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但专家们普遍认为,人工智能仍然有许多尚未攻克的瓶颈。算力、算法和大数据作为AI的三大基石,其进步速度决定了AI的发展水平。目前,基础算法并未取得根本性突破,大部分进展得益于计算力的提升。正如《麻省理工大学科技评论》所指出的那样,过去二十多年间,人工智能技术并未取得显著进步。深度学习技术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其易出错、易被攻击的特点限制了其应用范围。专家们呼吁发展第三代人工智能,实现知识与数据的结合,才能真正推动AI的进步。

在人工智能的三大核心要素中,应用层面的挑战尤为突出。感知智能、计算智能、认知智能等各个层次都存在着诸多难题。元器件工艺、数学理论、生物物理的智能认知机理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突破。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基础研究层面,也直接影响到AI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例如,在提供算力时,框架的瓶颈成为了一大难题。华为海思计算芯片产品总监王晓雷也指出,算法的发展将牵引芯片的设计。

关于中国AI的“痛点”,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虽然我国在AI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核心技术、基础理论和底层框架等方面,我们仍然面临“卡脖子”的问题。就像建房子没有扎实的地基,虽然有一些应用层面的成果,但一旦基础被抽走,整个建筑将岌岌可危。专家也指出,我国在稳定的发展环境、人才储备和丰富的应用场景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人工智能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地位,对于我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错过前几次科技革命的我们,更应抓住这次机遇。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专家们对我国的AI发展充满信心。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未来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云知声联合创始人李霄寒指出,人工智能上游领域目前存在许多短缺,这是中国亟待突破的关键环节。

在最近的大会上,清华大学与中国工程院联合知识智能研究中心等机构共同发布了《2019人工智能发展报告》。报告详细阐述了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状况,指出美国在人工智能人才方面遥遥领先,形成第一梯队,而中国尽管在大部分领域的人才数量位于第二梯队之首,但在顶尖学者数量上却明显不足,与美国的差距显著。

关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深度融合”成为了众多专家的共识。不论是人工智能技术基础研究,还是实际应用,深度融合都至关重要。例如,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张钹院士强调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性,他们致力于发展第三代人工智能的理论与方法,并强调技术与工业、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在大会现场,云迹科技的服务机器人“润”(Runner)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款机器人可以自主规划路线、乘电梯,为酒店客人递送各种物品。云迹科技的创始合伙人应甫臣表示,这是他们根据室内定位导航、机器人移动和大数据等技术积累,结合酒店实际需求,解决“最后100米”问题的成功案例。目前,他们已经服务了1000多家酒店和超过100个酒店品牌,设备行走里程达到40万公里,覆盖全国130多个城市及全球10多个国家。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肖京认为,人工智能的真正价值在于为实体赋能。他强调人工智能发展需要多种条件,其中一些条件只有企业才能提供,如场景、数据和领域知识等。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对人工智能发展至关重要。

与此一些与会专家指出,目前人工智能在许多行业的应用尚未实现真正的融合。百度风投CEO刘维举例说,虽然有很多智能养猪的公司都尝试与人工智能融合,但大多数只停留在猪脸识别阶段,缺乏真正提高养殖水平的精准作业系统。他认为,真正有效的人工智能技术应该能够给传统企业带来新能力,提高其效率并帮助其在竞争中迅速击败传统对手。

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需要全球科学家的合作。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修全表示,目前的人工智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掌握全部的算法或实现理论突破的全部要素。各国科学家需要加强合作,共同攻克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难题。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