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储物流机器人 智慧物流时代下新主角
仓储物流中的关键力量——机器人,无疑是工业机器人领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些智能机器装置被精准地应用于仓储环节,通过接收指令或预先设置的程序,自动完成货物转移和搬运等任务。作为智慧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仓储物流机器人完美契合了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为物流行业解决了高度依赖人工、业务高峰期分拣能力有限等瓶颈问题。
对于不同的应用场景,仓储物流机器人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从AGV机器人(自动引导车)到码垛机器人、分拣机器人、AMR机器人(自主移动机器人)以及RGV穿梭车,每一类机器人都承载着独特的使命和技术内涵。
想象一下AGV机器人,它们就像是智能化的搬运工人,无需人力干预,就能完成货物的搬运和移动。自动引导车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无需轨道束缚,可自由转弯,展现出极高的灵活性和智能化程度。在这背后,是传感器技术、导航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等核心技术的支撑。
码垛机器人则是物流任务执行中的得力助手,它们能够根据不同货物进行灵活的堆叠,搬运重物的能力和效率远超人工。它们可以分为直角坐标式机器人、关节式机器人和极坐标式机器人,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优势。
分拣机器人的速度则是物流行业的提速器,它们利用图像识别系统快速分辨物品形状,用机械手抓取物品,实现货物的快速分拣。而AMR机器人则以其更强的智能化导航能力和自主操作灵活性,成为物流行业的新宠。它们能够利用相机、传感器等探测周围环境,规划最优路径,甚至通过简单的软件调整就能自由调整运输路线。
RGV穿梭车则是智能仓储的得力干将,它们配合叉车、堆垛机、穿梭母车运行,实现自动化立体仓库存取,具有运行速度快、灵活性强、操作简单等特点。
中国仓储物流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虽然时间较短,但已经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仓储物流机器人在物流行业的转型升级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行业还面临智能化程度不足、功能不全、稳定性差等问题。以电商物流为主的服务也限制了仓储物流机器人向其他行业渗透。如何解决客户的痛点问题,如降低劳动力成本和提高仓库分拣效率等,是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这也要求机器人厂商提供贴合客户实际物流需求的产品与服务,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产品化进程。本土品牌影响力不够也是行业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之一。因此仓储物流机器人企业还需加强品牌建设,加大对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力度推动行业走向成熟。同时行业内的商业模式也正在不断探索中包括提供产品解决方案、提供运营服务、提供租赁服务以及中介合作等多种方式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创新和突破。中国仓储物流机器人行业的运营模式探索与展望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仓储物流机器人已逐渐成为中国物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该行业主要存在三种运营模式。
运营服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仓储物流机器人厂商不仅提供设备,还负责整个智能仓库的运营。从仓库的日常管理到订单发送,全部由厂商负责。按照发货数量,他们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这种一体化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租赁服务模式。针对那些无法承受高昂的机器人购买成本的企业,仓储物流机器人厂商提供了租赁服务。按照月或年收取租赁费用,这不仅减轻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也扩大了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对厂商自身而言,也提升了产业格局。
中介合作模式也是目前较为常见的一种。与物流运营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仓储物流机器人厂商从每笔订单中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形成稳定的业务关系。
来源:沙利文研究院绘制
中国仓储物流机器人行业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虽然一体化产品解决方案还未完全成熟,但按单收费的模式更贴合实际需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仓储物流机器人趋于标准化,更多的企业开始倾向于选择租赁方式。
未来,仓储物流机器人的角色将发生深刻转变。在物联网、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背景下,仓储物流机器人不再仅仅是高性能硬件的象征,而是成为更加智能化的高性能物流装备。其智能化主要体现在状态感知、实时决策和准确执行三个方面。
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全球市场战略规划副总裁兼中华区总裁王昕博士强调,技术是仓储物流机器人的核心。为了提高物流效率并发挥机器人在智能物流时代的更大作用,制造商需在自动导航避障、运动控制、视觉识别、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等方面持续优化技术性能。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化,仓储物流机器人将在智能物流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