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 因标准而更能

人工智能 2025-01-22 13:06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专业

一个月前,沈斌教授,这位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以及中德学院机械工程系主任,在参观完德国博世苏州工厂的工业4.0生产车间后发表了他的看法。他提到,尽管德国提出了工业4.0,而中国则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两国的目标相契合,但在工业4.0的标准方面,德国显然领先于中国。沈教授强调:“德国人做任何事情都注重标准,对于工业4.0这样一个先进且复杂的新领域来说,没有标准是无法进行的,因此标准必须放在第一位。”

或许是一种巧合,仅20天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以下简称《建设指南》),以加快智能制造的推进步伐。

行业标准的缺失,阻碍了智能制造的发展。在智能制造体系中,物联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物联网概念在国内刚刚兴起时,野村综研(上海)咨询有限公司的专家就明确指出,中国的物联网技术和标准需要与国际合作,坚持民族标准的也要与全球公认的标准相匹配,实现内外互通。

实际上,《中国制造2025》出台前,智能制造的标准问题就已经引起了专家的高度关注。由于缺乏行业性的智能制造标准规范,企业在跨系统、跨平台集成应用时面临诸多技术难题。例如,物联网行业应用标准的缺失导致设备无法兼容;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也因缺乏统一标准而难以集成。智能制造的飞速发展更是加剧了工业标准规范的不一致问题。

工信部赛迪智库两化融合走势判断课题组认为,我国智能制造标准规范体系尚不完善。这不仅体现在智能制造顶层参考框架的欠缺,还体现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标准的不统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信部于2014年12月成立了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工作组,着手构建智能制造综合标准体系。

我国制定《建设指南》的目的是解决智能制造标准缺失、滞后以及交叉重复等问题,充分发挥标准在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这个指南提出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包括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以及在不同行业的应用标准。

《建设指南》提出按照“共性先立、急用先行”的原则,主要解决当前推进智能制造工作中遇到的数据集成、互联互通等基础瓶颈问题。其目标是在5年内建成并逐步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具体步骤包括到2017年初步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制定60项以上智能制造重点标准;到2020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制修订500项以上智能制造标准。

《建设指南》还提出优先在十大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这些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该指南特别强调“立足国情,开放合作”的原则,即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制定与产业化,并与国际标准化组织进行交流合作,适时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

赛迪智库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表示,智能制造标准是推进智能制造装备、智能测控装置、工业控制系统及软件系统应用的关键,可以说是行业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制定这些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行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我国发展智能制造的一个重要挑战是严重依赖国外的智能制造支撑手段。关于"立足国情,开放合作"的原则,左世全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明确指出,我国在推行智能制造的过程中,一个关键性的要素就是需要拥有自主的智能制造支撑手段,并以此为基础,参与国内外标准的制定。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与全球先进国家的交流协作,尤其是与德国、美国等国家的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智能制造的国际标准制定,以此助推我国智能制造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逐步赢得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

那么,我国在智能制造标准建设方面,究竟具备哪些优势呢?在左世全眼中,我国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智能制造潜在应用市场。庞大的市场需求,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基于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市场优势,提出符合国情的标准规范。这样不仅有利于国外智能制造装备及系统提供商遵循我国的行业规则,使得用户能够及时获取相关数据,优化制造工艺等,还能有效培育我国自主的智能制造装备及系统产业。

我国的信息通信领域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以华为、中兴等企业为代表,他们在信息通讯设备或服务方面的卓越表现,使其在智能制造发展中能够率先制定标准,并有望在国际上成为引领者。我国在流程制造领域,如钢铁、石化以及电力等行业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方面,也展现出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通过行业内的协同合作,我们有望在国际舞台上形成自主的话语权,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的持续进步与发展。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