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三年推动250家规上工业企业机器换人”
在联合光电的无尘密封车间内,一排排智能自动化生产机器人精准地执行着任务。它们灵活伸缩的机器手臂,在精细的操作下完成注塑、剪片、冲钻等工序。每过30秒,就能生产出一系列直径4毫米、厚度仅0.3毫米的高质量镜片。
近年来,中山的企业界呈现出一片火热的“技改大潮”。许多企业正积极投身于“机器换人”的浪潮中,以实现降本增效。根据中山市的战略规划,全市超过5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正致力于新一轮的技术改造,以在工业转型升级中争取新的优势。这一行动得到了《中山市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强力支持。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山市一直在积极推动工业技术改造,将其视为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早在2012年,中山市就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应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技术。如今,“机器换人”已成为“腾笼换鸟”、“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四大工程之一。
数据显示,中山市主营业务收入超5000万元的企业对技术改革的反馈率高达81%,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三年来,中山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的年均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例如,大雅五金公司通过技术改革,成功减少了生产线上的工人数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如今,像大雅五金一样积极投身“技改大潮”的中山企业越来越多。据市经信局公布的数据,全市已有超过3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了“机器换人”的改造。这不仅使企业的制造成本下降,而且全员劳动生产率也提高了约23.3%。
为了进一步推动企业的技术改革,中山市配合省的技改扶持资金,每年安排不低于2亿元的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以推动全市工业企业实施新一轮的技术改造。
中山市还建立了智能改造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智能无人工厂体验、智能改造方案制定、设备融资租赁等一站式服务。这一平台由知名智能改造企业、科研部门和金融机构共同组建,旨在解决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引进先进设备方面的难题。
中山的企业正在积极拥抱智能制造的浪潮,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则为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随着“51自动化”中山智能改造公共服务平台的上线和硕泰科技等企业的积极参与,中山的企业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记者了解到,这些平台不仅提供定制化的改造方案,还为企业提供设备和生产线的更新换代服务,助力中山企业在制造业智能化浪潮中取得更大的成功。走进中山这座工业城市,你会被一种全新的工业景象所吸引。在综合体一楼,有一个占地400平方米的机器人示范观光“无人工厂”,它按照工业4.0的理念打造。这里,企业经营者可以亲眼目睹“机器换人”生产线的运作,深刻感受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魅力。而到了综合体三楼,更是能了解到如何通过“机器换人”突破共性技术,一览现代化工业的革新与进步。
中山正经历一场由资助到补助的技术改造升级。以往,中山主要关注“机器换人”的企业技术改造;而现在,从最新的《计划》来看,中山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对企业技术改造赋予了更深远的含义。
未来的三年,中山将大力支持企业增资扩产,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难题,让项目快速建设、早日投产、迅速见效。中山还将推进企业的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利用自身品牌开展电子商务,提高生产经营和流通效率。
除此之外,中山还将采取事前资助、事后补助等方式,建设工业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如质量认证、试验检测、电子商务等。依托美居产业园,中山将重点建设1-2个有影响力的公共服务平台,为技术改造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工业设计、电子商务、投资策划等。
其中,中山的“机器换人”工程尤为引人注目。在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山将以“机器换人”为主要手段进行技术改造,鼓励应用先进的工业机器人装备,普及现代化制造模式。
智能改造的生动实例】
在小榄镇三卓照明的生产车间里,一条由机器人和机械部件组成的自动化生产线令人叹为观止。只需一个人的操作,这条生产线就能每隔3秒组装出一盏M216射灯。经过机器臂进行的老化试验和精确的光衰检测,确保每一盏灯都达到质量标准。这些灯经过自动化包装,准备出厂。
对比传统生产方式,这一智能改造带来了显著的效益。以前,组装这一工序需要3人一组,花费20秒完成。而现在,一条生产线的产能相当于20个工人的工作量。不仅如此,智能改造还实现了健康生产。例如,老化试验这一工序,如果长时间人工盯着光源,对视力损害严重。而机器进行检测,不仅能避免这一问题,还能更精确地判断光线强弱。张帆表示:“机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使生产更加标准化和健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