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哪挖哪、自动装车 全球首台高原作业挖掘机器人来了
近日,网易与中建八局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工程机械领域的深入合作。两大巨头利用各自强大的研发能力、产业规划及市场规模,旨在推动商业化应用的快速发展。在四川理塘,一个世界级的基建项目现场,网易伏羲和中建八局共同研发的挖掘机器人已经投入运行,这是全球首台登陆高原作业的无人挖掘机。
通过手柄或电脑远程遥控,无人驾驶的挖掘机可在零下二十度、海拔四千米的恶劣环境中作业。签约仪式上,网易CEO丁磊、中建八局董事长李永明等高层亲自出席,彰显了双方对此次合作的重视。
四川理塘,被誉为“世界高城”和“天空之城”,在这里,施工环境极其恶劣,用工难、施工难、建造效率低一直是困扰基建项目的难题。面对这一挑战,网易伏羲组织了一支由“名校博士+全球顶尖机器人大赛冠军”组成的团队,深入探索如何将网易在游戏领域积累的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到实体建设中。挖掘机器人的研发成功,正是这一探索的初步成果。
挖掘机器人的精准操作不仅能保证施工的安全和效率,更能在复杂的高原地形中完成各种精细施工要求。通过数字孪生的学习算法,挖掘机器人实现了对挖机液压和动力学的精准建模,使其运动控制更加平滑和精准。针对高原网络稳定性差的问题,网易伏羲还使用了网易云信提供的超低频延时控制信令等技术,确保远程操控的精准性和实时性。
更值得一提的是,挖掘机器人的投入使用大大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环境,降低了工作强度。通过网易伏羲挖掘机远程客户端,工人可以完成各种游戏化操作,同时拥有360全景施工监控、作业范围内行人检测等功能,大大提高了工作的安全性和效率。
中建八局董事长李永明表示,双方将发挥各自的特色优势,共同打造数字建造标杆,引领行业的转型发展。事实上,此次网易伏羲研发的挖掘机器人不仅成功落地,还参与了西部重点铁路项目建设,证明了“人机协作”模式的强落地性、可持续性、可复制性。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挖掘机保有量庞大,但单位建筑业总产值对应的挖掘机保有量却远低于日本。这表明建筑行业已经到了“提量增效”的阶段。丁磊表示,网易与中建八局的战略合作旨在探索如何让更多科技力量落地实体经济,建立更多建筑行业的“黑灯工厂”,用科技实现中国建筑业效率飞跃。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机协作的机器人不仅让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也让工作环境变得更加舒适,吸引了更多年轻人投身建筑行业。像罗布扎西这样的年轻挖掘机师傅,在科技的助力下,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效率,更享受到了科技带来的便捷和乐趣。此次合作是建筑行业与科技行业深度融合的一次大胆尝试,将为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在四川理塘的高原铁路建设工地上,有这样一位工作者,他的工作环境十分艰苦。每天,他需要待在挖掘机驾驶室里十多个小时,重复着将隧道口的碎石装载到卡车上的动作,这一动作每天要重复上万次。工地上的条件艰苦,氧气稀薄,许多工友因为缺氧而出现身体不适,甚至有人出现了驼背、脱发和器官变大等问题。但令人欣慰的是,如今有了网易伏羲挖掘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加入,这位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可以通过电脑屏幕确认卡车车厢位置,远程控制多台挖掘机进行作业。这样的工作方式让他感到既有趣又高效。不仅如此,工作效率的提高也预示着收入的增加。罗布扎西的故事并不是孤例。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应用,越来越多的枯燥、低效和高危工作岗位正在被重新定义。类似罗布扎西这样的年轻人更愿意接受这种新的工作方式。他们将通过游戏化的方式控制机器人,参与到各种场景中的工作中去。与此随着实体场景和游戏化的结合,游戏不再仅仅是娱乐消遣的工具,而是开始服务于现实世界的生产生活。比如当年备受欢迎的偷菜游戏等游戏化场景,现在已经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了应用。网易伏羲正在尝试将游戏虚拟世界中积累的AI能力、数字孪生云原生引擎能力、游戏化人机交互设计能力深度融合并应用到实体场景中。此次和中建八局的合作正是人机协作应用领域的突破性尝试。网易伏羲负责人范长杰表示,人机协作代表着对AI的深刻认识升级。机器的智能与人类智能相互辅助提升,智能的发展不会让人类退出舞台,而是转变为组织者、管理者和决策者等角色。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新工作新任务的产生,人机协作将解决各行业面临的用工荒问题,为人们提供更多便捷有趣的工作机会的同时也为机器智能提供更多的训练场景和数据支持。未来的工作场景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机协作也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