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机器人发展速度能否开启狂飙模式

人工智能 2025-01-18 20:30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专业

随着各类科幻影视剧的火热播出,机器人已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这些影视作品将科幻世界的想象带入现实,激发了人们对机器人的极大兴趣和深思。对于从事机器人行业的工作者来说,国产机器人的发展历程才刚刚开始,蕴藏着无限的潜力和机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机器人产业迅猛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已广泛进入工厂、商场和家庭等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公司成功上市,展现出这个领域的繁荣景象。尽管机器人时代看似已经来临,但机器人在众多领域中的渗透率仍然很低,其被接受的程度也只是初步阶段。尽管我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国产机器人的进步也是显著的,但在综合竞争力方面,我们仍然无法与发那科、ABB、安川和库卡等国际巨头相抗衡。这让人不禁思考,国产机器人的崛起之路究竟在何方?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的机器人产业正在迎来重大变革。在“十四五”规划的推动下,机器人与应用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正在加速推进。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个部门共同印发了《“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旨在落实《“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任务,并加速推进机器人的应用拓展。

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是“机器人密度”,即每万人使用的机器人数量。中国的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已经由2015年的51台/万人增长到2020年的246台/万人,这一数字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两倍。与位居榜首的韩国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了实现更高的目标,行动方案提出构建机器人产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机器人+”应用体验和试验验证中心。预计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将在2025年提升至500台/万人左右。这一方案的推出为国产机器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疫情为机器人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在疫情的阴霾下,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冲击,但疫情也催生了机器人产业的新发展。三年来,各种新型机器人走进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推动了产业的蓬勃发展,并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中国的人口拐点已经提前到来,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巨大调整。未来,随着人口结构和人均学历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岗位将被机器人所取代。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也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我国的机器人密度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随着机器人密度的提高,我国的生产率将得到大幅提升,国产机器人的需求市场空前巨大。

那么,国产机器人的崛起速度究竟有多快?离“狂飙”还有多远?从整个工业机器人市场来看,外资品牌如发那科、爱普生、ABB等仍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国产机器人在近年来的发展势头也越来越强劲,大有与国际巨头比肩的势头。在核心零部件技术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如在减速器、控制器和伺服系统等方面都有显著进展。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机器人的生产成本更低,使得机器人在生产中的应用更加具有经济效益。国产机器人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我们拭目以待它们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面对日益严峻的用工荒挑战,生产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工业机器人,以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

经过对国内重点工程机械企业机器人使用情况的调研,我们发现,只要产能利用率足够高,机器人的使用成本相较于人力成本将更加划算。以大型焊接机器人为例,虽然初始购置成本为200万,但按照10年折旧计算,每月的折旧费用仅为1.67万。如果实行三班倒生产,一台机器人就能完成相当于5-6个工人的工作量。

相较之下,人工费用则高得多。工人的工资在旺季和淡季有所浮动,即使按照淡季工资计算,5-6个工人的工资也接近1.2万到1.5万,旺季则可能达到3万到3.6万,全年合计费用远高于机器人的折旧总额。更重要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的维护保养费用也在逐步降低。

国家政策的支持也为机器人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机器人产业在国家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过去的规划到如今的十四五规划,都明确指向加快高端装备产业的发展。

在当前制造业模式剧烈转变的背景下,国产机器人的崛起已初露端倪。虽然目前国产机器人的发展尚未完全达到“狂飙”状态,但市场需求正在迅速扩张,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等领域都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机器人产业正朝着高质量、高水平、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国产机器人技术不断突破,应用市场将持续扩大。未来,我国机器人将成为全球机器人市场中的核心力量,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