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氢产业蓄势发力 制氢设备迈向智能化

人工智能 2025-01-18 15:56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专业

科技前沿动态报道:科技日报记者 王禹涵深入探访氢能源领域最新突破

全球领先的电解水制氢设备生产巨头江苏天合元氢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天合元氢)于近日宣布其在扬州的生产研发基地正式投产。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全球氢能源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基地的建设以强大的科技力量为依托,展示了一系列行业领先的突破。其中一期项目已经成功建立起一座吉瓦规模的碱性电解水制氢装备生产线,未来规划产能更是高达惊人的四吉瓦。

天合元氢总裁段顺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我们生产线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无疑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这里的生产过程百分之百自动化,包括质量自判定、产品数字化以及信息共享化。这确保了我们的产品具有一致性、质量可靠性,并且实现了履历可追溯性和全生命周期可视性。”这一创新性的生产方式无疑将引领制氢设备行业的未来趋势。

在参观天合元氢的碱性电解槽自动化产线时,记者亲眼目睹了先进技术的实际应用。这里的自动化生产线融合了自动控制、声光电检测、大数据、云平台等多种技术,包括极板自动焊接线、流道自动加工线、板网电极自动焊接线以及电解槽组装线等四个部分。整个生产过程精准高效,机械臂有条不紊地执行每一项任务,高速机器人自主进行上下料操作,先进的触感式水平检测技术则自动完成表面处理和平整度检测。这一切都彰显了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力量。

段顺伟介绍道:“我们的创新智能焊缝追踪系统实现了实时焊缝识别、自动纠偏,并通过JOB自学习系统自主实现新产品导入,这一革新将整体焊接效率提升了30%。自动焊接产线集成了先进的焊缝质量检测系统,确保焊接完成的极板能够自动完成缺陷检测与质量监控。”

氢能作为清洁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载体,近年来迅猛发展的势头正引人注目。据国际能源署最新发布的《全球氢能评论(2024)》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国内已有超过300家企业涉足制氢设备领域,国内电解水制氢设备总产能达到惊人的38吉瓦,占全球产能近七成。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史立山表示:“这不仅展示了中国在氢能领域的快速崛起,也反映了全球氢能市场的深刻变革。”实际上,国内企业在氢能领域的进展显著,如西安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年末达到了2.5吉瓦的总产能。而阳光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制造中心的投产,更是使园区产能攀升至3吉瓦。随着扬州生产研发基地的正式投产,天合元氢成为全球产能领先的电解水制氢设备生产商。

扬州市委常委、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张利表示:“天合元氢扬州生产研发基地的投产,标志着我区氢能产业加速发展取得显著成果,为新能源产业整体结构优化提升、深入实施产业强市战略注入强大动力。”

在科技日报记者王禹涵的摄影报道中,展示了天合元氢碱性电解槽自动化产线的先进科技。史立山在天合元氢扬州基地投产仪式上进一步强调:“电解水制氢是助推新能源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氢能作为二次能源和储能技术的组成部分,可以长时间储存,成为能源储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系列的进步和创新不仅展现了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决心和实力,也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电解槽是电解水制氢技术的核心设备,当下国内众多企业中,碱性电解槽备受瞩目。据氢能市场研究机构高工氢电产业研究所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中国电解槽的总产能已超过14GW,其中碱性电解槽占比高达94%。现阶段,大多数企业的产能集中在0.5-1.5吉瓦之间,行业格局相对分散。

“天合元氢已经布局了PEM技术路线,并在扬州基地设立了PEM相关测试平台。”段顺伟表示,虽然PEM技术在难度和成本上相对较高,但其体积小、电流密度高、环保等优势同样引人注目。公司一期投产的1GW自动化生产线主要以成熟的碱性电解槽为主,以满足国内规模化制氢的需求。

天合元氢扬州基地的投产,标志着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正在构建一条光伏、储能、氢能的零碳产业链。公司不仅在材料、工艺等硬科技领域持续加大研发力度,更在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上展开生态合作,推动行业创新发展。

电解水制氢的成本仍然较高。在现有技术和新能源发电价格条件下,碱性电解槽和PEM电解槽的制氢成本分别接近每公斤30元和每公斤40元,远高于天然气制氢或煤制氢的成本。

史立山分析说:“当前氢能产业链体系极不完善,应用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交通领域,且成本较高。”他强调,氢能产业目前仍处于起步初期,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尽管面临挑战,但天合元氢以及众多布局氢能产业的企业仍在积极探索、创新前行,期待氢能产业的蓬勃发展。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