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发展趋势概览:技术与产业融合的新进展
在浙江省的温岭市,台州市博洋鞋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正在经历一场革新。曾经繁忙的流水线现在静谧而高效,全新的全电脑自动针织机代替了以往的针车等工序。企业董事长蔡建华介绍,引进自动化生产后,一个工人就能操控多台设备,企业一口气引进了百余台这样的机器。
这场自我改造革新只是温岭市广泛开展的“机器换人”行动的一则缩影。经信局透露的信息显示,仅2015年的前十个月,200个重点项目已经完成了近30亿元的投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如今,“机器换人”不再只是温岭市的独特现象,而是全省乃至全国的共识。浙江省已将其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计划每年实施千项省级示范项目。与此其他如湖南、广东、辽宁等十三个省市也推出了类似的制造业升级战略。
从温岭的小城企业自我革命到整个制造大国的转型自觉,中国制造正在迎来一场由“机器换人”引领的转型升级热潮。这一变革背后,反映出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重要课题:能否引领“世界工厂”走出新世代?在这一背景下,“马桶盖事件”引发的制造业思考更是引人深思,唤醒了制造业从业者的自我反思和升级意识。
事实上,“智能制造”的概念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机器换人”。当这些智能机器通过网络连接,收集、反馈和整理数据,形成工作效率的分析报告时,我们便进入了真正的智能制造时代。德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被命名为“工业4.0”,旨在实现制造业的全面智能化和数字化。
如今的中国制造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风口时代”,智能制造成为我们追赶世界制造强国的重要路径。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尝试通过“机器换人”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和产品不良率。智能制造的关键仍在于人,机器无法完全替代人类在某些领域的角色。例如,在东莞的一家国家智能制造示范点企业,尽管引入了大量机器人,但管理人员的数量仍需要保证,因为人的创造力、判断力和应变能力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链价值提升效应显著。在最近的工博会上,自动化和机器人展区的规模扩大,凸显了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繁荣。中国企业也在积极研发核心技术,如秦川机床工具集团已成功研发出机器人关节,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
智能制造被视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强调,只有通过智能制造,才能推动产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跃升。面对这样的变革,也在积极支持企业实施“机器换人”,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尽管智能化的生产线、黑灯工厂等概念越来越为人熟知,但人的角色仍备受关注。企业在实施“机器换人”后,需要关注人的角色转变和培训,以确保人机协同工作,最大化发挥智能制造的潜力。走进现代的自动化工厂,你会发现一个现象:工人虽然数量没有大幅减少,但他们的工作性质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他们正在从单纯的焊接或体力劳动转变为知识工人的角色。
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由“机器换人”引领的转型升级变革,旨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和产品不良率,并推动产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跃升。尽管机器人在生产线上的作用日益重要,但人的创造力、判断力和应变能力仍然是无可替代的。和企业在推动“机器换人”的也需要关注人的角色转变和培训,以确保人机协同工作,共同推动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在工厂的生产线上,那一排排闪烁的显示屏犹如现代工业的脉搏,工人们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每一个细节。他们扫描着屏幕上的信息,关注着生产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从产品质量到可能的故障预警,无一不牵动着他们的心弦。智能制造时代的来临,让工业生产从简单重复劳动向智能化、精细化转变,这对工人的技能要求也实现了质的飞跃。在这一转变中,企业必须对人才的需求和培育有着更为密切的关注。
人社部的数据揭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我国技工劳动者的总数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5亿。在城镇就业人员中,技能劳动者的比例仅占三分之一左右。更为严峻的是,在技能劳动者群体中,高级技能人才的比例仅占不到四分之一。这一现状反映了我国在智能制造时代的高级技能人才需求与现有供给之间的巨大缺口。
这一挑战对于企业和求职者来说,既是一场激烈的竞争,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在这个时代,技能和知识成为了推动工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如何培养和吸引更多高级技能人才成为了企业和社会的共同课题。企业需要深化对人才培养的认识,加大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的投入,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也需要通过提高待遇、优化工作环境等措施,吸引更多的高级技能人才加入。这不仅是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更是对人才培养机制的全面优化。
这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智能制造的发展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只有紧密合作,才能共同迈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