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质生产力 首设新材料专区进博会技术装备展区前瞻

人工智能 2025-01-10 19:33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专业

第七届举世瞩目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即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盛大开幕。据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透露,今年的展区规划颇具匠心,企业商业展览面积超过36万平方米。其中,技术装备展区作为六大展区之一,聚焦新质生产力,集结了高端装备,展示了尖端技术。今年更首次设立了新材料专区,搭建了一个促进新材料领域创新发展的国际交流平台。

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低碳化的趋势日益凸显下,进博会上的亮点更是层出不穷。例如,东芝(中国)有限公司将展示一款使用钛酸锂作为负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这款电池在满足大容量、高功率密度需求的更具备了寿命长、低温性能优越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AGV搬运机器人等领域。

东芝等日本参展商还将在本届进博会上展示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技术成果,聚焦半导体、碳中和以及数字化领域。正如八木隆雄所言:“进博会不仅是全球尖端科技、卓越产品及创新服务的汇聚地,更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这里不仅是一个展示新技术的舞台,更是一个促进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随着进博会的日益临近,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南广场花坛装饰也展现出了别样的风采。这一切都在预示着,今年的进博会必将是一场科技与文化的盛宴,一个展现世界科技力量的舞台。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全球瞩目的盛事,共同见证科技的力量如何在这里汇聚、碰撞、绽放。重塑未来:霍尼韦尔与进博会同筑碳中和之路

作为可持续发展闭环中的核心环节,能源转型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本届进博会上,霍尼韦尔将展现其在工业及新兴产业领域的多项低碳技术应用。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表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前景,特别是在数字经济和绿色低碳领域,为霍尼韦尔带来了无限商机。该公司致力于将自动化、未来航空和能源转型三大业务发展趋势与中国的高质量发展进程相融合,推动具有影响力的本地创新。

新材料专区:展现新质生产力的璀璨光芒

今年的进博会首次设立了新材料专区,聚焦全球高端制造产业链上游的高附加值产品。电子材料、生物材料、特种材料等都将悉数登场。英威达、立邦、爱德万测试等领军企业将首次参展。索尼展台上,由废水桶、废弃光盘以及索尼原研的阻燃剂制成的环保型阻燃塑料将亮相,其可再生材料使用率高达99%,广泛适用于电视机、照相机、手机以及旅行箱包等产品。

深耕特种玻璃领域140余年的德国肖特集团,将在进博会技术装备展区展示一系列创新产品。肖特集团中国区总经理陈巍兴奋地表示:“我们将展示许多‘源于未来’的特种玻璃应用,希望能为观众和市场打开对玻璃的无限想象。”

新质生产力的多维度蜕变

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尹正宣布:“我们的新质生产力,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点,我们将通过进博会这一重要平台,分享我们的转型经验,与更多的客户和合作伙伴共同探索未来。”

在进博会的技术装备展区中,有一个特别的展台引人注目——临港展示区。这个展示区象征着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开放与创新精神。过去的五年里,临港新片区形成了138个突破性制度创新案例,其中70个是全国首创。累计签约的前沿科技产业项目超过570个,涉及投资约6200亿元,使临港新片区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临港展示区将呈现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外资企业,如全球粉末冶金领域的高性能材料企业攀时和全球自动驾驶技术领军企业路安达。这些企业将展示他们的特色产品,如氢能发动机和汽车雷达等,体现了临港新片区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

“我们携手近70家外资企业再次参加进博会,聚焦新质生产力,搭建创新桥梁,开启合作之路。”临港集团首席财务官、临港海外公司董事长杨菁表示。进博会作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平台,为外资企业提供了展示成果、拓展合作网络、扩大规模的新机遇。也为寻求合作的境外企业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展示的舞台。

通过进博会和临港展示区,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和行动,以及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活力和潜力。这是一个开放和共赢的时代,让我们共同分享“开放之利”。在金秋的十月,一场盛大的物流盛宴在上海盛大开启。首趟“中欧班列——进博号”满载着跨越大陆的货物,稳稳地停在了上海铁路物流中心闵行货场中储专用线上。这一壮丽景象,被新华社记者王翔的镜头精准捕捉。

进博会,这个国际舞台,正成为越来越多外企共享中国“开放之利”的窗口。欧姆龙(中国)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徐坚女士,已经连续第7年参加这一盛会,她的感慨和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她深情地表示:“中国市场在数智化转型、健康康养等领域的潜力和机遇是巨大的。”随着中国积极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在这里找到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里,他们不仅能深度参与中国的发展,更能感受到中国市场的巨大魅力和无限机遇。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