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机器换人 纺织机械业的几道槛
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持续攀升,传统的人力密集型行业如纺织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维持可持续发展,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变得至关重要。在这一背景下,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机器人技术的崛起,正在为制造业带来一场革命。传统制造业中劳动强度大的岗位存在招工难、用工成本高的问题,而新兴产业中对劳动岗位的精细性要求也导致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使用工业机器人来代替人工成为了我国制造业的大趋势。
工业机器人是一种集众多先进技术于一体的高端制造业智能装备,涵盖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业机器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标准的工业流水线工作,其学习能力逐渐增强,适应新的生产模式的速度也非常快。这使得工业机器人能够在多种生产环境中发挥作用,从高精度要求的行业到有害或高强度的工作环境,甚至是高人工成本的生产领域。
在过去的五年里,国内机器人销量的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28%,显示出我国生产制造系统正在经历一场转型升级。这种转变体现在从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向多品种小批量、甚至变批量的柔性自动化和综合自动化方向发展。
纺织行业作为机器人应用的基础行业之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机器人应用基础。在棉纺织生产中,各工序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和机器人协调型单元生产式组装系统的成功应用已经屡见不鲜。例如,自动络筒系统在棉纺行业的应用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项技术。在化纤生产、针织和印染等领域,机器人的应用也已经开始显现其巨大的潜力。
盛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合作,实施了化纤生产智能物流系统,实现了从落筒到码垛的全自动化。慈星股份公司推出的自动对目缝合机解决了传统毛衫缝合中用工成本高的问题,而山东康平纳集团研发的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则在减少用工、提高产品质量和节能减排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为纺织行业乃至整个制造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工业机器人将在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以及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工业机器人:纺织行业的未来助力者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工业机器人已经在许多领域大放异彩。尤其在纺织行业,它们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改变着传统生产方式,引领行业迈向智能化时代。罗百辉对此表示,工业机器人将不断进化,变得更加小巧、便宜、易于操作,为纺织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尽管前景光明,广泛应用仍需跨越几道技术门槛。
工业机器人在国内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备受瞩目。尽管我国在工业机器人应用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与全球领先水平相比仍有差距。数据显示,我国每万名工人拥有的机器人数量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随着政策的推动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一数字正在快速增长。工业机器人正迅速从汽车工业向其他工业领域延伸,尤其是纺织行业,机器人的应用正变得越来越广泛。
虽然和企业均认同“机器换人”是未来趋势,但成本问题仍是阻碍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的关键因素。机器人的成本中,本体机械结构仅占一小部分,而伺服系统和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的成本占据主导地位。这些零部件的性能、质量直接决定了机器人的性能价格,是机器人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这些关键部件的进口比例较高,使得国内机器人的制造成本较高。
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已经明确指出了攻克工业机器人本体、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重要性,并努力实现其产业化。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国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的制造能力正在逐步提高。
工业机器人在纺织生产中的应用尤为引人注目。随着纺机设备的数字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工业机器人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它们正在帮助纺织行业实现生产工序的自动连接,与智能物流系统、信息系统的融合,推动纺织生产向智能化迈进。以纺纱工艺为例,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有助于减少人为干预,实现设备的智能化连接。
智能物流系统中的智能测控技术和装置,如机器人、自动小车、立体仓库等,在国内已经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和工程经验。尽管在某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可靠性,但国内企业在产学研用结合、上下游企业协同攻关的努力下,有能力研制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实用成套装备与系统。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纺织生产也将实现从大规模生产方式向小批量定制产品的生产方式的转变。慈星股份公司正在利用“互联网+”手段建设一个快速个性化定制生产平台,普通人只需通过手机操作,就可以实现量身打造的毛衫定制。
工业机器人在纺织行业的应用前景广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扶持,工业机器人将在纺织生产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有效替代人工,解决用工荒问题,为纺织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