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冲”上一线无人机排查风险 黑科技让防汛抗洪“更智慧”

人工智能 2025-01-09 11:49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专业

2018年8月14日,南水北调中线干线荥阳管理处在南水北调索河渡槽附近开展渠道安全巡查工作。这一幕被新华社记者鲁鹏捕捉并记录下来。

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江西省萍乡市自2015年以来,全域范围内实施生态治水举措,成效显著。这种改变被张国俊等新华社记者以照片和文字记录了下来。

随着6月12日福建省福州市进入汛期,为了确保行车安全,福州动车段的随车机械师们对动车组进行了开行前的细致检查。这些场景也被张国俊记录下来,为我们展现了防汛工作的日常。

近期,中国进入主汛期,各地各部门积极应对防汛挑战。在浙江省的防汛应急演练中,亮相的无人机“飞翼”、抛投机、水陆两栖车等高科技救援设备展现了防汛抗洪的高超本领,吸引了人们的目光。随着国家防汛减灾体系的逐步完善,各类防汛抗洪设施不断加固和完善,智能机器人纷纷投入抗洪第一线,海绵城市的透水地面迅速吸收降水……这些创新的应用让防汛抗洪工作变得更智慧。

热门技术大显身手

在这个防汛季,无人机、机器人、5G技术等热门技术纷纷亮相,一系列“黑科技”全方位助力防洪抗洪工作,大大提高了预警抢险的机动性和时效性。

在湖北省,积极探索汛情监测预报的新方法,各种仪器在空中、水面、水下各显神通。其中,巡视无人机、5G智慧无人救生船、水下探视仪等设备为防汛抗洪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恩施市电力公司利用无人机对电站水库进行检查,排查大坝和库区安全隐患,实现了检查的全覆盖,既降低了风险又提高了效率。

浙江省海豹救援队针对钱塘江流域的救援任务,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展开救援。其中,“水上飞翼”、抛投器、喷泵艇等设备在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救援工作也注重整合多种技能,以最短时间救助被困者。

在四川,成都市三皇庙水文站采用创新的监测仪器流速仪,通过缆绳往返于沱江两岸进行测量。而在江苏南京江北新区,一种积淹水点监测装置的安装,实现了基层防汛监测体系的全覆盖。这些装置可以实时监测积淹水点的情况,并将数据实时传输至防汛预报预警平台,为防汛抗洪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专家观点:“一图一网与一盘棋”

技术的发展对于防汛抗洪具有重要意义。中规院(北京)公司生态市政院院长王家卓表示,利用机器人参与到防汛抗洪中可以有效降低人们直接面临的风险。科技力量在精确调度方面也发挥了关键作用,例如对降雨量和降雨时空分布的准确预测、对洪峰模拟的精确计算等。

为了降低汛情的伤害,全国各地还在积极加强防汛减灾体系建设,创新思路提高防汛成效。从“一图一网与一盘棋”的角度出发,各地加强了防汛工作的统筹协调,形成了防汛抗洪的强大合力。长江流域防汛管理,一直是防洪工作中的关键一环。今年,三峡枢纽管理局水库管理部技术人员透露,长江流域水工程联合调度运用计划正式启动,这是流域管理历史上的重要一步。与过去仅仅涉及水库群的防汛不同,今年将蓄滞洪区、重要排涝泵站和引调水工程等都纳入了联合调度的范围,调度范围更是从上中游扩展至全流域。这一创新举措,旨在更好地保障长江流域的防洪安全。

技术人员表示,通过联合调度,可以满足主要控制断面的生态流量需求,对维护两湖及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用水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长江流域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也在持续推动中。通过水文与气象部门共用数据库和应用终端软件,实现了观测站点数据的共享,大大提高了汛情预报水平,为防汛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城市防洪领域,中国正积极探索创新思路,推进系统建设。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研究院的张全教授级高工强调,在特大城市的防汛工作中,除了重视工程建设,智慧管理同样重要。智慧联动可以根据模拟数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智慧管理则能让现有设施发挥最大效益。在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当地正逐步完善鳌江流域的系统治理方案,期待通过各项关键性工程的推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其在汛期与洪水对抗,不如从城市设计之初就与自然和谐共存。陕西省西咸新区的沣西新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经过4年多的海绵城市建设,该新城在今年的汛期中表现出色,两次强降雨均未出现内涝。这里的城市设计使得雨水能够顺利流入绿地,实现存储和下渗。不少建筑物的楼顶都建有“屋顶花园”,部分雨水通过土壤介质的吸收来消减初期流量。

江西萍乡市的一些小区也在逐步采纳海绵城市理念。最初,居民对改造持反对态度,但看到试点改造后的效果后,态度发生了大转变。如今,越来越多的小区开始铺设透水沥青和透水砖,建设科学绿化带等设施。

专家表示,每个城市的建设规划都需要科学的防汛排水方法。城市规划应给水留出空间,加强洪涝风险的评估和规避措施,同时重视蓄滞洪区等防洪措施的规划。通过国家技术标准的规范化,将海绵城市建设成为城市内涝防治的常态、可持续的方式。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