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迈向“智造”是发展重要方向
国务院最近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标志着我国制造强国战略进入了一个新的十年规划。在这一规划中,“智能制造”无疑成为了核心关键词。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将以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这一战略视野中的智能制造工程,是规划所明确的五大实施工程之一。
迈向“智能制造”的时代,是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关键路径。这一转变不仅意味着技术层面的革新,更代表着制造业深层次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一、“智造”:制造业的革新之路
《中国制造2025》为智能制造工程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的智能化水平将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的运营成本、产品生产周期以及不良品率预计将分别降低30%。而到2025年,这一目标数字将翻倍。这充分显示了我国对于智能制造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工信部部长苗圩指出,互联网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将成为新一轮产业竞争的核心。智能制造是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制造业各个环节的过程,它不仅是一种先进的制造过程,更是一种全新的系统和模式。
智能制造的特征在于以智能工厂为载体,以全流程的智能化为切入,以端对端的数据流为基础,以网络互联为支撑。这将彻底改变制造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人际关系,带来商业模式的转变,甚至可以说是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或革命。
二、从制造到“智造”:面临的挑战
要实现这一跨越并非易事。目前我国制造业企业的自动化水平相对较低,网络就绪度指数也低于发达国家,这反映出我们在信息技术应用与智能制造转型方面的挑战。尽管如此,《中国制造2025》仍然被看作是中国的“工业4.0”,与德国的“工业4.0”有诸多相似之处。
苗圩指出,《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正视差距,抓住机遇,迎头赶上。
智能制造不仅仅是技术的变革,更是产业形态和企业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变。对于我国制造业企业来说,面临劳动力成本增加、产能过剩等挑战的也需要抓住智能制造这一未来发展的主基调,实现转型升级。
展望未来,智能制造将为中国制造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产业价值链的重心转移,产业形态将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有可能实现赶超发展,重塑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制造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智能制造将成为我们未来的主攻方向。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我们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就一定能够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迈向制造强国的行列。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我国制造业与德国工业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德国已经顺利完成了“工业3.0”,而中国制造业则呈现出多元化的层次结构,某些行业刚刚迈入自动化阶段,而另一些行业已经开始追逐信息化。可以说,中国制造业尚未完全实现机械化,在向着智能化转型的道路上仍然任重道远。
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中国制造业走向智能制造的过程变得漫长且充满挑战。我国的网络就绪度指数相对较低,反映出在推进智能制造时,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的意愿并不强烈,大部分地区和行业仍然处于初级或局部应用阶段。长期以来,依赖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因此造成了一定的路径依赖,使得企业缺乏运用信息技术的内在动力。
随着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以及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开始寻求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在高端传感器、软件系统等核心技术和设备方面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成为了推进智能制造的一大障碍。以芯片为例,我国有高达80%的芯片依赖进口,这无疑增加了我们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壁垒。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该如何走“智造”之路呢?让我们从海尔滚筒洗衣机的内筒生产线得到一个启示。这条全自动化生产线能够实现实时监控,远程诊断和升级,展示了智能制造的潜力。根据规划,智能制造工程将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的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的融合创新。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解决智能制造过程中的标准化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
工信部等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智能制造的重要性,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智能制造的发展。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发布智能制造的总体发展战略、解决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的自主安全可控问题等都是重要的任务。推进智能制造还需要加强基础网络的建设,构筑智能制造的基础和环境。
专家指出,推进智能制造应把握好发展的时序,防止出现过度依赖进口的情况。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我国虽然是第一大机器人市场,但仍然有大量的市场份额被外资机器人占据。国家应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发挥全价值链创新,引导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协同发展。
中国制造业在向着智能化转型的道路上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持续努力,我们才能够成功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