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进入产业爆发期 实训教学面临三座大山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步伐,工业机器人产业正迎来高速发展的机遇期。这一产业的繁荣背后,却隐藏着人才需求的巨大缺口。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领域,机器人实训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规划下,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装备制造业的代表,其应用领域已经渗透到汽车制造、电子、航空制造等诸多领域。作为智能制造腾飞的重要基础,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广泛。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已连续三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产量和销量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尽管市场火热,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的短缺问题却日益凸显。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毕亚雷指出,目前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缺口将近10万,未来随着工业机器人装机量的增加,这一需求将会进一步扩大。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对于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即使在低端市场,人才缺口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填补。
实训教学成本高、风险大也成为机器人教育的一大难题。由于工业机器人理论课的枯燥和抽象,学生对复杂技术原理的理解相当困难。机器人设备的高昂成本以及存在的安全风险,使得实训教学成本增加,风险加大。许多学校无法做到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实际操作机器人,更别说进行拆解实训了。学生很难深入了解机器人的结构原理。
与此应用人才培养标准还有待确立。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人才供求市场的关系失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培养出的人才是否符合企业的需求?是否有相对科学、权威的培养标准?这些都是许多工业机器人生产和应用企业关心的问题。目前,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的培养标准仍然模糊,甚至处于空白阶段。
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市场需求逐渐多元化和智能化,国产机器人研发和制造产业也在不断发展。政策的支持也起到了助推作用。基于此,工业机器人的相关人才培养将被加速推动。虽然人才缺口庞大,但弥补这一缺口只是时间问题。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优秀人才涌现,为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