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系统解决方案市场生态初步形成
智能制造:全球制造业的新战场
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主要国家制造业竞争的焦点。德国实施的“工业4.0”战略、美国推进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日本的“互联工业”、英国的“英国制造2050”战略以及法国的“新工业法国”战略,无一不是以智能制造为核心。实质上,这些战略都是为了在智能制造这个全球制造业的新战场上占据先机。
全球智能制造主要支撑产业正在快速增长。2017年,全球智能制造市场规模已达到4300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将增至6000亿美元,而到了202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惊人的1万亿美元。智能制造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日益明显,表明智能制造已成为引领制造业未来的关键力量。
核心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是智能制造的一大特点。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3D打印等核心产业为代表的智能制造市场不断扩大。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预测,到2018年将有232万台工业机器人部署在工厂车间。到2023年,全球3D打印市场的价值将达到353.6亿美元。
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也在迅猛增长,已超过150个。美国、德国、日本等主要工业强国对智能制造的投入和关注度持续增强,已经开始在机器智能、人机协作、工业互联等领域发力。这些国家明白,要想在全球制造业的竞赛中取得优势,就必须抓住智能制造这个核心。
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的竞赛焦点,主要国家都在努力发展智能制造,以期在未来的制造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全球3D打印市场及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的统计预测
经过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精心整理,我们得以了解2017年至2023年全球3D打印市场的规模统计情况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与此我们也看到了全球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在逐年增长,这一趋势在2008年至2020年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我国,智能制造政策体系已经基本成型。为了推动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一系列试点示范项目正在加速落地。自2017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 《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标志着我国智能制造的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
这一系列的政策和市场趋势显示出,我国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地位日益重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推动,我们预期未来我国的智能制造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工业机器人和3D打印技术也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这些数据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市场的概况,也揭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潜力,对于企业和投资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投资的重要领域。自2015年起,工信部便启动了智能制造的试点示范工作,推动国产机器人的快速发展。这一势头在2018年尤为明显,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超过百项的遴选计划预示着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的飞速崛起。这不仅预示着工业机器人产量的飙升——据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已高达13.1万台(套),预计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国内机器人销量将持续增长,至2020年有望达到23.8万台。
国产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如控制器、伺服电机等,已经开始逐步实现国产化,涌现出汇川技术、埃斯顿等自主品牌,这标志着我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场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虽然整体上,我们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在某些环节已经出现了成功的实践案例,这构成了初步的市场生态。
目前,我国具备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数量约为500-600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需求增长,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传统解决方案商成功转型为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商。中国制造已经在全球工业机器人的舞台上崭露头角,随着政策的不断推动和技术的持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国产机器人将在未来智能制造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我国工业机器人的生产迎来了蓬勃的发展阶段。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统计,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在稳步上升,呈现出令人瞩目的增长趋势。这一切都表明中国正迅速崛起为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大国。
回溯至过去的几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特别是在智能制造领域,中国的进步可谓日新月异。从统计数据来看,中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发展速度远超其他国家。初步统计数据显示,仅到2016年,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就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060亿元,并以每年超过百分之十八的速度快速增长。这种繁荣景象预示着未来几年的市场潜力巨大。预计至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惊人的2200亿元。这一飞跃不仅反映了中国制造业的强大动力,也展示了中国在智能制造业的广阔前景。
报告揭示: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场自2015年至2020年的规模统计及增长预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与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综合分析。
随着新模式的大力推广与应用效果的显著展现,智能制造的支撑能力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当前,我国已经营造出协同推进智能制造的良好氛围,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也日趋完善。这一转变不仅推动了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且为新模式的广泛应用铺平了道路。企业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基础仍然薄弱,系统集成能力有待提高,智能制造人才的匮乏也成为制约我国智能制造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在新模式的推广下,应用成效尤为突出。智能制造系统以其卓越的表现,赢得了广泛的认可。无论是在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还是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中,智能制造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更提升了产品的质量,为我国的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尽管面临一些挑战,如企业智能制造基础薄弱、系统集成能力不足、智能制造人才缺乏等,但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前景依然光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政策的持续支持,以及市场的不断扩大,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智能制造将在未来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我国的工业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展望未来,中国的智能制造领域将迎来重大转变。智能制造供给能力将稳步提升,发展重心将由“点上示范”向“面上推广”转变。这一变革不仅涵盖大型企业,也将为中小企业带来发展的智能化机遇。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构建也将加速进行。为了应对这一变革,我国应深化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推动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从而稳固智能制造的基础。这样的举措将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制造能力,使我们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据更有竞争力的地位。
我们还需要加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的推广力度,推动区域智能制造的协同发展。这不仅需要企业的努力,也需要的支持和引导。健全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
未来中国的智能制造将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满足市场的需求。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企业加入到智能制造的行列中来,共同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使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