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利用人工智能开发跨物种翻译,实现人类与动物对话
在世界的声音海洋中,生物声学和生态声学的研究者们正在利用人工智能的神奇力量,从海量的自然声音中筛选出那些潜藏着生命交流的奥秘的音频。鲸鱼的歌声、蜜蜂的舞蹈,这些声音现象如今被收录进数据库,未来可能通过某种神奇的技术,变成一座“动物版谷歌翻译”,使我们能够一窥动物世界的交流秘密。
人类与动植物的交流能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我们可以借此更深入地了解自然,修复我们与大自然的联系,甚至治愈我们造成的一些生态伤害。另一方面,我们也可能利用这种能力凌驾于其他生物之上,造成对自然的不必要干扰和剥削。
这个世界上充满了我们人类听不到的声音。从超声波到次声波,再到海洋和热带雨林中的微妙生物音,这些声音千百年来一直环绕在我们周围,但我们却对其一无所知。科技的飞速发展,让无人机、数字录音机和人工智能等工具成为我们的耳目,帮助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展望与动物交谈的未来。
凯伦·巴克教授在她的新书《生命的声音:数字技术如何让我们深入动植物世界》中深入探讨了这一话题。巴克指出,数字技术虽然有时让我们感到与自然的疏远,但它们也为我们提供了倾听非人类声音的机会,帮助我们重新建立与大自然的联系。全球各地的生态系统中都设立了自动监听站,设备的小型化甚至让科学家能将麦克风贴在蜜蜂等小动物身上,就像一个行星级的助听器,突破了我们感官的极限。
处理这些海量的数据需要强大的计算力,因此生物声学和生态声学的研究者们正在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进行筛选和解析。巴克警告说,我们必须谨慎利用这些技术,避免滥用和剥削其他物种。
巴克的研究重点是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性,以及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生物数字技术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目前,她正在开展一项关于数字技术对环境治理影响的新研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谈到了使用智能机器人与动物交流的大胆设想,并指出了其中的问题。例如德国的一个研究小组已经将蜜蜂的信号编码进机器人中,并送入蜂巢进行试验。虽然这种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动物的行为和需求,但也需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剥削风险。同时巴克也提到历史上人类就曾利用动物进行军事活动的事例,因此必须谨慎行事。她还呼吁我们保持对自然的敬畏感、好奇心和亲切感,这是技术发展的正确方向。我们对自然的认识始于意识到它发出的声音我们却无法听到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地借助科技的进步去探索去理解这个声音的世界以更加和谐的姿态与自然共处。总的来说尽管人类已经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尝试去解码自然界的语言但这些还仅仅是冰山一角在未来的某一天或许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自然的声音和它所带来的种种可能性成为自然界的最佳伙伴而在此之前我们必须保持敬畏之心不断探索和学习。在这个神奇的海洋中,每一角落都充满了奇妙的生物与它们独有的声音。自显微镜下呈现出来的奥秘到浩瀚无垠的大海深处,这一探索历程充满了未知与震撼。在太平洋的广袤海域上,座头鲸和它们的幼仔,宛如音乐的舞者,演绎着属于海洋的交响乐。在遥远的1970年,《座头鲸之歌》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我们对鲸鱼的认知,唤醒了我们对海洋生物保护的意识。图片来源:Alexis Rosenfeld/Getty Images。
记者问及大象如何交流时,巴克分享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凯蒂·佩恩,这位受过古典音乐训练的生物声学家,在深入研究鲸鱼声音后,意外发现大象发出的次声波。这些次声波,如同胸腔深处的悸动,跨越土壤、石头甚至墙壁传播,为我们揭示了大象间心灵感应般的交流方式。而当我们尝试理解这些声音时,不禁思考这些声音在大象心中的真正含义,它们是听到悸动声吗?或是更多我们所未能理解的情感和讯息?巴克的回答指出,我们的认知受限于数字技术的边界和人类听力的局限,我们永远无法完全了解动物如何感知声音。科学家们用“客观环境”(“umwelt”)来描述动物的感知世界,但他们自己也承认这仅仅是一种推测。巴克强调了跳出人类视角的重要性,探寻生物间真实交流的洞见。在欧洲的某个洞穴里,纳特勒蝙蝠翩翩起舞,研究人员正在尝试通过机器学习解析蝙蝠的声音交流方式。摒弃人为中心的研究视角,他们正在寻找新的洞见和理解动物交流的新途径。巴克提到过去的研究往往试图教动物学习人类语言或手语,但现在的研究更偏向于理解和解析物种间的语言特征。科学家们不再局限于尝试与动物对话的方式互动;他们更愿意静静地聆听这些物种发出的声音和信号。他们用“动物版谷歌翻译”的方式去解析这些声音背后的复杂信息。他们发现大象对蜜蜂和人类的警告信号截然不同;珊瑚礁的声音如同水下交响乐;而蝙蝠发出的声音隐藏着更多未知的奥秘等待揭示。健康珊瑚礁的声音像一首交响乐一样美妙动人。珊瑚幼虫没有听觉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却能听到健康珊瑚礁的声音并游向它,这令人叹为观止。巴克最后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大自然在聆听什么?当我们仍在努力解开生命的声音之谜时,大自然的每一个角落都在向我们诉说着一个又一个神奇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探索和理解。在探讨声音与感知的奥秘时,数字听力与深度听力的概念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于人类而言,数字听力似乎是一种新事物,而深度听力则是一种古老而深刻的感知方式。在北美的黑脚族哲学家Leroy Little Bear的观点中,人类大脑像无线电中的一个电台,在无数的声音频率中只能停留在一个频道上,而动物、岩石和树木却能感知并广播整个频率范围的声音。这恰好反映出深度听力的概念。原住居民作家John Borrows则对这种古老的感知艺术深表赞同,并将其视为一种宝贵的人类能力。这种能力让我们能够与自然界建立联系,感受到一种归属感与责任感,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数字听力所缺乏的道德感。
对于那些研究动物声音的人来说,他们的探索往往遭到科学界的强烈抵制。这些研究者们却坚韧不拔,最终用经验证据证明了他们的观点。在科学体系和公共话语中,人们常常固守人类在某些方面的独特性观念,这导致对非人类语言的研究充满争议。随着对非人类语言理解的深入,我们或许会对语言有一个更包容性的定义,将其视为生命之树上的连接点。这样的认识会打破人类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引发一种对于我们的感知和智力观念的反思。这也提醒我们认识到自己在听力方面的局限性,意识到我们忽略了周围的声音世界。面对这样的认知冲突可能会让人不安和尴尬。因为我们习惯了忽略周围的动物和自然的交流方式,它们一直在我们身边发出声音,而我们却从未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气候变化正在以某种物理方式影响地球的声音景观,影响物种的交流能力。这就像交响乐团的季节变奏被破坏一样令人惋惜。在某些地区,气候变化抑制了物种的交流能力。例如,非洲稀树草原上的鸟类和其他物种的合唱因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受到破坏。这不仅影响了物种的交流和安全感建立,也影响了它们的生存和繁衍能力。数字技术也可能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工具之一。一些生物声学项目已经利用音乐疗法来恢复生态系统健康,证明了一些物种如鱼类和珊瑚对特定声音的反应。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具有巨大的潜力。如果得以广泛应用和发展,基于生物声学的音乐疗法将帮助我们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带来令人振奋的新篇章。
人工智能培训
- 真正能和人交流的机器人什么时候实现
- 国产机器人成功完成首例远程冠脉介入手术
- 人工智能与第四次工业革命
- 未来30年的AI和物联网
- 新三板创新层公司东方水利新增专利授权:“一
- 发展人工智能是让人和机器更好地合作
- 新春贺喜! 经开区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 以工业机器人为桥 传统企业如何趟过智造这条河
- 山立滤芯SAGL-1HH SAGL-2HH
- 2015国际智能星创师大赛火热报名中!
- 未来机器人会咋看人类?递归神经网络之父-像蚂
- 成都新川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二期主体结构封顶
- 斯坦德机器人完成数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小米产
- 到2020年,智能手机将拥有十项AI功能,有些可能
- 寻找AI机器人的增长“跳板”:老龄化为支点的产
- 力升高科耐高温消防机器人参加某支队性能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