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还没跟人类开战,全球科技巨头先为AI人才“打起来”了

人工智能 2024-12-16 09:19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专业

人工智能的兴起,犹如好莱坞电影般的跌宕起伏,吸引了全球的目光。预言家们描绘出一幅未来图景,其中人工智能将无处不在,改变命运轨迹。这样的未来虽然令人期待,但仍遥远。在现实之中,我们所面对的,是一场科技巨头间的激烈角逐,而非人与机器的对决。在这场角逐中,这些科技巨头正在争分夺秒,试图在人工智能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关于人工智能的全球并购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最引人注目的分支之一,正在被各大公司视为重中之重。计算机通过筛选数据来识别模式并进行预测,无需明确的编程指令。这一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科技行业的各个领域,包括在线广告定位、产品推荐、增强现实和无人驾驶汽车等。

要了解人工智能的潜在影响力,数据库是关键。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数据库就被用于存储信息、挖掘见解和处理库存管理等认知任务。如今,数据库已成为支持人工智能的重要基础设施。风险投资公司安德森霍洛维茨的Frank Chen认为,未来的人工智能将更具预测性和反应能力。谷歌Gmail等应用程序通过扫描电子邮件内容并提供快速的一键式回复,正是人工智能应用的早期例证之一。

和过去个人电脑和移动电话等新技术浪潮一样,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科技巨头的商业模式。亚马逊全球消费者首席执行官杰夫·威尔克指出:“如果你是一家科技公司,但没有将人工智能作为核心竞争力,那么你就必须从外部获取创新。”在激烈的竞争和高度期望的推动下,人工智能的竞争正如加州的淘金热一般狂热。虽然中国企业如百度和阿里巴巴也在积极投资人工智能并将其部署在国内市场,但西方科技公司无疑是这场竞赛中的主导者。Alphabet凭借多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丰厚利润和顶尖研究人员队伍,被广泛认为是这一领域的领先者。比赛还远未结束,接下来的几年将是各大科技公司的正面交锋。

在这场人工智能的争夺中,“专家”成为了一个有趣的比喻。对于AI“建造者”的需求激增,远远超过了顶尖学生的数量。微软公司的Gurdeep Singh Pall表示,现在的AI系统就像一群非常擅长自己领域的“专家”,如果不正确使用就可能带来灾难。招聘合适的人才对于公司的生存至关重要。这也引发了一场企业掠夺学术部门的趋势,各大公司纷纷瞄准学术会议和顶尖人才储备丰富的机构进行招聘。像Facebook的Yann LeCun和谷歌的Geoffrey Hinton这样的学术界的AI领军人物成为了各大公司争相追逐的对象。如果高额薪酬无法打动他们,公司甚至会通过收购整个初创企业来获取所需的人才和技术。

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企业面临着如何吸引人才的挑战。Facebook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的负责人LeCun对此深有感触,他解释说,保密与吸引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微妙的平衡。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中国的科技巨头,如百度,它们在试图建立西方前哨基地并聘请美国研究人员时,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百度已在硅谷开设了两个以AI为重点的研究实验室,虽然得到了西方AI研究人员的高度评价,但他们更倾向于为美国的科技巨头工作,部分原因就在于美国的透明度较高。

AI的引进对于企业而言,就像是指数级的劳动力扩张。人工智能专家埃文斯比喻说,人工智能就如同拥有百万实习生。这种强大的计算能力被整合到企业的核心业务中,极大地提升了效率。

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企业对用户需求的预测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以Netflix为例,自动化推荐和建议占据了其观看人数的四分之三以上。Facebook通过机器学习识别内容,向用户展示相关内容并过滤垃圾邮件。亚马逊和谷歌在将AI应用于一系列业务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亚马逊的在线和实体店面运营因为机器学习变得更加高效,从库存分类到包裹分配都有AI的参与。谷歌则使用AI来过滤YouTube上的内容,并在其应用程序中识别人群并将其分组。

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企业界的各个角落。IBM的沃森平台的负责人预测,未来会有两类公司通过提供AI服务而获利:一类是直接面向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公司,另一类是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公司。云计算供应商如亚马逊网络服务、微软Azure和谷歌云为其他公司提供机器学习功能,推动了这两类公司的融合。许多其他行业的公司也从云计算中获益,认为这是AI的“民主化”。

尽管云计算和机器学习正在迅速发展,但AI领域仍有许多挑战需要面对。如何定制API以满足客户的复杂需求是一个耗时且复杂的问题。IBM等大型公司在AI领域的投资巨大,但仍面临批评,部分原因在于它们并未拥有独特的数据资源。与此科技巨头们希望通过应用AI从现有业务中获取更多利润,并在未来几年建立新的业务。虚拟助手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们将通过电话或智能手机进一步发展用户关系,展现AI的潜力。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机遇的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令人充满期待。自苹果在十年前收购语音助手Siri以来,全球各大科技巨头纷纷投身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开发,竞争日趋激烈。它们明白,谁能在与消费者的互动中取得突破,谁就能赢得未来的市场。

在这场智能革命中,"算法"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角色。随着增强现实(AR)技术的兴起,移动应用如Snap和PokémonGo已经为我们展示了AR的初步魅力。这只是冰山一角。AR设备将为我们带来更为深入、无处不在的互联网体验,同时集成同声传译和面部识别等便携式AI功能。

大型科技公司在AR竞赛中纷纷摩拳擦掌,竞相开发AR硬件和软件。谷歌和苹果已经推出了AR软件开发工具包,以期吸引开发者在其平台上构建AR应用。而微软、Facebook等也都在积极规划自己的产品。在这个新兴领域中,谁能率先领先,谁就可能成为未来的领头羊。

无人驾驶汽车领域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科技公司正在通过建立大型专有数据集,并利用计算机视觉来训练它们的系统,以识别现实世界中的物体。个人交通市场价值高达10万亿美元,任何突破无人车的公司都有可能将其知识应用于其他AI项目,如无人机和机器人。对于科技公司来说,部署AI以最小化事故并筹划物理世界的安全记录,是至关重要的。

每家公司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应对AI的挑战。百度试图建立自驾车操作系统,Alphabet旗下的谷歌和Uber也在无人车上投入巨大努力。苹果则据传正在研究汽车的野心计划。这些公司还在投资建设专门的AI芯片,为他们的各项活动提供支持。这些芯片将与英伟达等公司展开竞争。目前尚不清楚这些公司是否会将这些芯片出售给对手或保留自用,但它们有动力利用自己的创新改善服务,而非轻易租借或卖给竞争对手。

这场AI革命引发了一个更广泛的问题:数字巨头是否会借此机会进一步集中力量?考虑到它们在数据、计算能力、智能算法和人才方面的优势,现有的科技集团很可能抓住AI的许多优势。谷歌似乎在这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从无人机到汽车再到智能软件等各种项目,都吸引了机器学习方面最顶尖的人才。其他公司必须认真对待AI,否则可能面临被市场边缘化的风险。

一些人担心Alphabet和其他公司可能会垄断AI人才和专业知识,例如特斯拉和SpaceX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他资助了非营利研究机构OpenAI,专注于AI研究,担心某家公司最终突破“一般智力”的技术壁垒。谷歌的Google Brain负责人表示:“我们当然想要”突破一般AI。实现这一目标将彻底改变竞争格局。

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科技公司是否能开放合作将决定AI的发展走向。除了发表论文外,许多公司现在都将机器学习软件库开源,为竞争对手和独立开发者提供内部工具。在这场智能革命中,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创新和合作,共同推动AI的发展,造福全人类。在科技界,两大巨头Facebook近期公布了他们的开源项目——Caffe2和PyTorch。这一开放性策略不仅展现了战略优势,也赢得了声誉上的赞誉。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的奥伦·伊佐尼(Oren Etzioni)以幽默的方式提醒人们:“要小心那些带着礼物的极客。”玩笑背后隐藏的却是业界的深思熟虑。

一位科技领域专家表达了对于TensorFlow等开源库的担忧,这些库汇聚着天赋异禀的研究人员,然而其背后的所有者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选择收费或者采取其他方式实现盈利。这种担忧或许过于谨慎,但在当前的AI淘金热中,人们过于关注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考量。如今,硅谷的技术精英们被AI的巨大前景和潜在利润所吸引,却忽略了对于未来的深思和布局。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